闲逛于繁忙早市中,有个摊位售卖的是各式藤制品,某一个桶里摆放著一捆捆扎整齐的藤条,售卖价格每条2.50令吉。这真是一个见证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长青货品。对于70后、80后而言,这不仅是童年的记忆,手心、脚上条条鞭痕早已消失,但是心灵深处的阴影挥之不去。

在当时,体罚被广泛视为一种“爱的教育”,没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藤条依然屹立于市场中。

最近听闻一起真实场事件:一位失控的母亲大声斥责道:“你为什么做事这么慢?每次讲你都不会听!!!”接著传出的是孩子撕心裂肺地求饶声,“妈妈对不起,我下次不敢了,求你别打我。”母亲愤怒地回应:“你最好在学校别跟别人提起被我打。丢脸的是你,都是你自己总是这么慢,我才被逼打你的!”房子大门是紧密关闭的,家庭暴力的景象显得格外隐秘。但是谩骂声量之大,即使隔著几米,依旧清晰可闻,不难想像孩子畏惧屈服于母亲权威下的可怜样子。

在这样的环境中,邻里们心知肚明,却因害怕麻烦而选择视而不见。这种“保持距离”的态度无疑加剧了受害者的孤立感。体罚常以“我是为你好”的名义出现,造成受害者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理应受罚,忍受痛苦与屈辱。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他们往往无法理解这一切的根源,无法也不敢反抗。社会的冷漠与无视,使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受害者则在无助中挣扎。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来自社会底层,这些家庭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使他们更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内心的伤痕常常伴随终生。即使长大后,他们也可能难以打破这种模式,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受到虐待的儿童在成年后有可能成为施虐者,从而使暴力变相成了代代相传的恶行循环。此外,虐待会导致与早期大脑发育中断相关的压力。极端压力会损害神经和免疫系统的发育。因此,受虐待的儿童成年后出现行为、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增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的数据,近3/4的2-4岁儿童(约3亿儿童)经常遭受父母和照料者的体罚或心理暴力;1/5的女性和1/13的男性在0-17岁期间遭受性虐待;1.2亿女童和20岁以下的年轻妇女经历了某种形式的强迫性接触。被虐待儿童的后果包括终生身心健康受损、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降低,这最终影响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以最近在马来西亚揭发的全球兄弟控股(GISBH)事件为例,虐待儿童的行为往往隐蔽且难以察觉,只有少数受害者能够获得专业支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类新闻与日常听到邻居家打骂孩子的声音无异,鲜有人主动关注干预和预防的策略。尤其在帮助受害者恢复身心健康、为未成年人创造安全成长环境,以及推动家庭辅导培训以杜绝暴力方面,我们的关注和行动仍显不足。

颜玉君

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语言暨应用语言学系(中文)高级讲师。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