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记,是作文教学训练中常用的形式。

在理论上,要求学生以“星期”为单位,用文字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或者所经历的,记录下来,不仅能启发学生从真实的生活取材,达到作文教学所要求的多写多练,提升书面表达能力,还可驱动学生更有意识地观察生活,留意周遭环境,唤醒内在的感受能力,觉察能力,一举多得,是写作训练极佳的途径。

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却不一定能达到上述理想的作用。在最近一次的教学分享会上,听到老师反馈

“学生常抱怨没东西好写,交上来的周记就像流水账一样,敷衍了事。”

“我已经给学生写好一段时日的周记了,却看不到显著的效果,不知该停止还是继续……”

当中也有收获预期成效的老师表示,周记不仅改变了学生对作文的看法,让他们体会到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还有“与人交流”,而非无意义的文字堆砌,更愿意书写、表达,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流动,加强了信任与理解,拉近距离,收获不在预想中的爱与温暖。

同样是写周记,写的同样是周记,为何却产生了不一样的反应,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呢?经过进一步的交流与了解,我发现主要区别在于老师的回应方式。

前者把重心放在批改语言文字、语法、结构等,关注的是表达技巧、表达形式,努力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达。

后者主要针对内容、情感作出回应,不以批改语法语句为重点。比起写得对不对,好不好,更关注学生是不是乐于书写,勇于表达,注重表达意愿甚于表达技巧,重视“作文的学生”甚于“学生的作文”。

前者扮演的是评审员的角色,而后者主要充当倾听者,不急著指出错误,或评头论足,仅用交谈、对话的语气,给予真诚的反馈。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真的在意他们在周记中想表达的事,想说的话,觉得老师是个可信赖的倾诉对象,会更乐意书写。这样的信赖感无法靠简单的打勾或“已阅”两字传达,需要依靠时间积累,在一来一往的互动中慢慢建立。

“ 不批改,不指出错误,学生的作文怎么进步?”有老师提出疑虑。

多元批改形式

这样的担忧不难理解,教师都习惯了有作必改,不批改好像不负责任似的,至于为批改所花的心力,是否与学生的收获成正比,从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作文批改固然有其作用,但形式应该是多元、灵活的,须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训练目标配搭使用,不必面面俱到,篇篇都采用同样的批改方式。

就让周记批改成为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过程吧,教师真诚的回应将激发表达欲望,成为学生写作最大的动力!

陈诗蓉

3个孩子的妈妈,师范学院讲师,阅读推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