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父母和教师来说,最近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肯定是教育部的线上阅读报告系统––AINS NILAM。

自1999年开始,教育部推行的学生阅读计划(Nadi Ilmu Amalan Membaca,简称NILAM )其实迄今已进行超过三十年。此计划也是推动和落实2013年至2025年大马教育发展大蓝图(PPPM)的目标之一,旨在推广学生培养终身阅读习惯,并提高大马阅读风气。

当然,过去这三十年来,这项学生阅读计划也经过数次的进阶和改革,记录模式也是纸本作业变成线上操作。这次之所以引起关注,主要是有教师爆料看到网络书局推出10令吉买50篇报告的操作,也有不少父母成了低年级孩子阅读报告的“枪手”(网络用语是指为别人写文章的人)。

这项学生阅读报告计划,能够跨越三十年,必然有其好的地方,也证明计划原意的存在价值;要不然,根本不可能落实那么多年。但为何落实了那么多年后,仍然会存在和出现令人诟病的地方呢?

有人将之归咎于把阅读量化,而所谓的排行榜本末倒置,形成恶性竞争并可能出现造假的情况。这种情况倒让我联想到粉丝和唱片公司为了自己的偶像,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打榜”,包括音乐打榜、MV应援等,集中粉丝力量让偶像的歌曲或MV之数据和排名增长。

不过,若没真凭实据,这些指控对那些真正花费时间、用心阅读后再写报告的学生们并不公平。网络书局能够推出卖阅读报告的操作,证明确实有市场需求,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一竹竿打翻一船人”。

只要仔细查看AINS NILAM系统,输入的读物不仅是实体书籍,还包括和电子书、文章、期刊及其他读物。因此,有关系统是注明几份记录(rekod),而不是几本读物。我无暇揣测其他学生如何达到高阅读纪录,只能从自身做好。

排行榜是参考

在刚过的6月,校方给了一年级的女儿两本读物的功课,7月则是三本。坦白说,我个人是觉得校方给的“功课”可接受,因为孩子们有睡前阅读习惯,每月阅读的量远超过校方规定。不过,我们也没有记录了每一本读物,将之当成阅读报告的功课。

当我告诉女儿,她学校排行榜的最高阅读量是多少时,她确实有提到“那倒不如我们多记录几本?”,但我当时告诉她,这个排行榜是参考,平常心对待就好,重要的反倒是我们的每一次阅读能从中学到什么。

就好像同一本书,我可能会和孩子看好几次。从最初他们只会听,到后来跟著我读,甚至会看图说故事给我听,每一次都可以有不同的收获,而这些都不是阅读报告所能记录下来的成长。

每一个系统、每一种政策都不可能完美,而决定的关键往往在于人。如果真有孩子在阅读报告造假的话,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反应和应对。这其实就是最好的机会教育,父母应就类似的排行榜灌输正确的观念,让孩子知道学习过程该追求的是什么。

当然,高年级或中学生则可使用读书会或阅读小组的方式来进行,而校方也不要为了排行榜和分数而给学生压力,否则一切都会本末倒置。学生阅读计划是好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心态不正,和教育及阅读的核心宗旨背道而驰,那是拔苗助长,更是提前教孩子们欺诈,难道这是我们要的成果吗?

梁洁莹

左手拿笔,右手拿麦的自由工作者。对新闻伦理、性别和劳资议题尤感兴趣。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