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外游学团闹得沸沸扬扬,近5000令吉的团费,又掀起了家长和网民的两极化反应。

除非在过去几年都不曾看新闻,不然你对这类争议肯定不陌生。在餐馆举行的毕业典礼和叙别餐会、动辄四位数的毕业旅行,甚至是这次近5000的海外游学团,其实争议的核心思想都是一样的,只是换了名堂。

我在2023年5月23日刊登的《勿忘毕业本义》里提到:美其名是要让学生们大开眼界,有个难忘的毕业典礼或毕业旅行,但实际上却让多少家长背上沉重负担啊?说得好听是非强迫性,但潜台词却体现了血淋淋的残酷现实:没有强迫,但如果没有经济能力的话,只能选择不参与。

或许,我该把题目换一换,改成《勿忘教育本义》,然后原文照抄一遍即可,毕竟无论是毕业典礼、叙别餐会、毕业旅行或海外游学团的争议,都存在著一样的核心思想: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哪里?

诚如我在那篇文里提到:“教育不是应该教我们同理宽容和互相尊重吗?教育的本质不就是应该在公平的情况下传承正确的价值观吗?为何一些同学应该因本身的先天条件不足而被排除呢?”

我不否认“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对于开放给小学生的海外游学团,我反倒觉得深度导览本地游,比如到乔治市或马六甲古城来趟历史之旅、到鱼米之乡体验劳动血汗之苦,抑或到乡郊体验葱绿自然奥妙,都肯定会更适合小学生。

上周我在《乔治城不是乔治市》里引用两百年前的测绘图和地图为例,佐证“George Town”才是乔治市的英文地名正确写法,而非很多大马人误以为的“Georgetown”(此应为美国华盛顿的乔治城)。

试问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到底对我们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有多了解呢?我们一直以大马的多元引以为傲,但我们的跨族了解又有多深呢?或许,我们能从网络资料、报道和课本了解皮毛,但远不比我们真正走入社区、走入乡区,甚至是走入友族的门户了解得多。

对这片土地认识的贫瘠

过去十多年里,因为工作、因为兴趣,我才发现自己对这片土地认识的贫瘠,从饮食文化、信仰宗教、节庆习俗、地名考究、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甚至是街道命名等都所知甚少。越求知,就越发现自己的贫瘠,也更自愧不如。

比起走马看花的海外游学团,了解自己的国土才是最基本也更重要的。每一寸土地都蕴藏著无数的故事,每一条街道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若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国土,不去触摸这片土地的脉搏,又如何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身份和归属呢?

所谓游学,意即游历和学习。真正游历和学习关于我们这片国土的人事物,不更符合教育的核心意义吗?增广见闻的同时,也深耕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底蕴,让这一切成为孩子们日后展望世界的底气。

梁洁莹

左手拿笔,右手拿麦的自由工作者。对新闻伦理、性别和劳资议题尤感兴趣。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