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写,是小学语文教学常用的训练形式。我读小学时,三大语文各有一本专属、独立的听写簿。华文有听写,马来文有Ejaan , 英文有Spelling,每教完一篇课文,学了一些生字新词,华文老师,马来Cikgu,英文Teacher,都不忘让我们习写生字,然后再安排听写,测试我们有没有把刚学过,已写过的生字记进脑里。写不出或写错的话,就得亡羊补牢,按照老师规定的方法订正,把相关的生字多写几遍,以加深印象,增强记忆,不再犯错。

据知,现今许多学校仍沿袭这样的传统。识字—写字—听写,先学,后练,再考查,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听写不仅是教师检测学生识写程度的手段,也是行政人员用以检验语文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好像缺了听写,语文教学就不完整似的,感觉不踏实。

小学是打好语文基础的黄金时期,一谈到基础,大家就先想到作为语文基本单位的字词,认为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于是把学习生字,积累字词,视为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先识字后阅读,就像建造房屋需要砖块一样,大家都想方设法,让学生先把砖块搬好,再来盖房。

万丈高楼平地起,识字不是不重要,听写也不是没有作用,问题是当学生把时间与精力都花在了搬砖块,只觉得是份苦差,感受不到意义,看不到蓝图,对房屋缺乏想像、憧憬,哪来的动力?这房屋要从何盖起呢?我们的学生是否因为听写而掌握了更多字词,更有能力阅读?我们不妨问一问,想一想:

听写总是达标的学生,是否真识字,还是对汉字的部件、组织规律不甚了了,单靠死记硬背,只有为了应付听写的短暂记忆?听写总是全对的学生,是否因此而更爱阅读呢?

至于总是记不牢,听写常常不达标,屡战屡败的学生,这种形式单一,次数频密的听写方式,是不是只给他们带来挫败与打击,让他们对华文心生恐惧,丧失学习动力呢?

学习方式不同

我为人师,为人母后,再回望当年听写总是不达标的同学,才明白他们并不是不肯努力,也不是不够专注,而是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同。我不过是因为记忆力比较好,能够死记硬背,而略占优势,就算是临时抱佛脚,也能过关。也庆幸如此,才没有畏惧华文,渐行渐远。

再次强调,我并不是反对听写,只是觉得有必要对行使已久,完全受课文牵制,一板一眼,逢阅读就得听写,形式单一的方法做出检讨。不管是形式或内容,都应更灵活,更具伸缩性,根据学生的需要编排、调整,而不是无意识地跟著生字表走。

为了避免错误或遗憾,我们常采取“宁错勿漏”,“多做多得”,“有做好过没做”的保守做法,没想到这里多一点儿,那里多一点儿,叠加起来就是教者的重量,也是学者的负担。事情都有利弊,不会完全没有好处,但不论是课堂的教学时间,还是课后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能不考量机会成本时间成本,权衡利弊得失,做出取舍。

选择了听写,表示就得挤占原本可用以用来进行其它活动的课堂时间,占据学生原本可用来阅读或学习其它事物的课后时间,批改听写的老师同样得付出时间成本。投入与回收是否成正比?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优化语文学习,把时间的价值最大化?这是不能不慎重考量的问题。

陈诗蓉

3个孩子的妈妈,师范学院讲师,阅读推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