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来西亚华人身份与文化为例子,在这片土地上的华人主要是由闽粤地区的移民组成,过去一百多年这里的华人文化就是由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族群的生活文化所主导。在这个脉络下,比起面食和水饺,我们更习惯吃饭,很熟悉煲汤炖汤,也相信发热气喝凉茶,不是老人家更认为华人食物都是热著吃,觉得冷面、凉拌肉品并非华人的食物,而且本地华人大部分对牛肉料理不感兴趣,甚至抗拒。

如今新一波的马中交流带进来的各类中国北方面食、麻辣料理对我们来说就是异国风情,还有各种凉拌冷菜,更是让很多长辈无法接受,此外很多不吃牛肉的老人家发现中国人消费最多的就是牛肉也感到不可思议。明明就是中华民族、都是源自同一个地方,为什么在生活文化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我们不是应该都一样吗?为什么会有一种异国风情的感受?

因此民族身份又有其政治与社会文化考量,为了整合本地华人社会,我们有了华人文化符号,也从中创造出华人身份认同,并将其扩大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身份,只是当社会脉络改变,论述却没有办法自圆其说时,信徒们的焦虑和不安就会展现,他们脱离不了自己长期以来的信仰,这些反思自己身份认同的人就像是封建时期的宗教异端,在无法反驳怀疑者所提出的问题下,就是各种攻击和污蔑、贴标签和泼脏水,今天网络上的各种口水战就是如此而来。

总的来说,别把“中华民族”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如果深入思考就可以理解那不过就是一种政治、社会文化需求下的产物而已,所谓源自中国五千年历史也不过就是为了加强其正式上的合理性罢了,而且这个论述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其边界和内涵也不同,梁启超说的中华民族和孙中山的中华民族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华民族也不同,百年前陈嘉庚相信的华人和今天零零后所认知的华人也不一样,并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脉络的内涵。

所以当大家都能够理解文化是变动的存在时,也就能够接受民族身份是一种政治与社会文化发展下的选择时,至于是不是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有没有要继续信奉“华人”这个论述,也不过就是个人的自由,跟宗教自由没有什么两样。

然而在过去单一主义盛行,加上各种内在和外在的限制下,没有人有办法逃脱“中华民族”的中心论述,很多事情就慢慢变得好像理所当然。到今天网络和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去中心化的趋势下,民族身份也面临与宗教认同相似的问题,不少自过去被视为很重要的传统行为与价值被年轻人抛弃,导致不少将民族身份视为理所当然的信徒焦虑不安。

从上述脉络来看,如何让年轻人继续奉行民族主义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但利用谩骂、标签的方式回应大趋势的变化并不能解决彼此的矛盾,只会让年轻人更加疏离,老人家更焦虑,结果就是民族身份认同继续往焦虑不安的方向发展,如此而已。

洋洋纚纚写了近三千字,其实旨在说明“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并非是一个固定不变,更不是所谓与生俱来,每个人要选择何种身份认同也与其身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并不是简单黑和白这么简单,但我也很清楚不管怎么谈,我一开始的论点对于很多“信徒”来说就是“异端学说”,在此也不急于证明什么,大家就从年轻世代的身份认同选择与发展趋势上拭目以待吧。

黄瑞泰

独中老师、隆雪华堂文教委员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