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新年前,最常出现的话题不外乎是何时“Balik Kampung”?记得以前在中学时期,身边的朋友都以自己爸爸的家乡作为答案,爸爸从北马到吉隆坡讨生活,在这座城市成家立业,但每年的农历新年终究还是要回到他成长的家乡,而孩子也跟着将父亲的家乡视为自己的“kampung”,比如爸爸是太平人,即使孩子不会说太平福建话,也没有在太平留下多少生活的记忆,但还是会觉得自己是太平人。

最近几年却听到了不同的答案,尤其是在跟零零后的年轻一辈聊起返乡过节这件事,很常都会得到:“爸爸的家乡在北马,妈妈的家乡在东海岸,但我是吉隆坡人。”这类答案,很显然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理所当然的将父亲的家乡视为自己的家乡,更清楚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地方才是自己的家乡。

对于在大城市出生和长大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与父亲的“乡”没有任何的生活的印记,与那些对长辈很重要的亲戚与朋友更是只有每年过年那么几天的互动,除了红包,也谈不上什么感情。其实也不难理解他们的想法,对这些年轻人来说,每年佳节返乡的主角是父母亲,是这些长辈回到自己成长的地方,探望家中的长辈和亲戚朋友,寻找年轻时生活的痕迹,以及维系父辈在其成长经历中不可或缺的情感而已。

年轻人的“Kampung”是他们成长的大城市,城中的所有的大型购物广场都承载着与父母、同学和朋友的情感,大城市里四通八达的快速道路联接的是他们从小到大成长的记忆,无所不在的互联网、高速的手机网路更是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所以这里才是他们的家乡,每年佳节回去的只是因为父母亲的需要,不是年轻人的需要。

这种世代之间的对家乡想像的差异并没有什么对错可言,从生命成长经历来说,那个父母口中的遥远家乡每年也就只有新年、清明等几个重要日子才会回去,这又如何能明明白和理解父母辈心中那个难以舍弃的回忆与情感呢?

落叶归根还是落地生根一直都是中华传统文化难以辩明的课题之一,或许这是世代、记忆与情感分歧的结果,移民第一代对自己生命最初的地方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所以落叶归根是一个情感上依归的期待。年轻人从未有过父辈家乡生活的经验,对他们来说成长的大城市中的一切牵动着他们的生活,与其纠结那个回不去的“乡”,不如直接落地生根。

或许透过这个机会,彼此可以互相理解,每个人的情感牵绊不一样,你可以渴望回家,下一代也可以期待与他们生活的土地有更多的连接,这彼此并没有矛盾,也没有哪一个选择是对,哪一个决定是错,只是彼此之间对于所谓故乡的想像不一样,如此而已。

黄瑞泰

独中老师、隆雪华堂文教委员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