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6日讯)中国东北、华北地区的民众近期经受了一波闷热天气洗礼。北方持续数周的“桑拿天”何时结束、高温高湿天气未来会否成为北方夏季“常客”等问题引发讨论。
中新社报导,据报,进入7月,华北、东北地区的高温高湿天气持续,北京的相对湿度一度高达85%至100%,再搭配摄氏35度以上的高温,这种“地狱组合”会让人类体感温度飙升至摄氏45至50度,接近威胁生存的危险阈值。
中国气象局研究员、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往年北方的湿热天气一般要等到‘七下八上’的华北雨季时期,但今年提前了10多天到来。”
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郑志海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按照标准,从2025年7月5日起,华北就进入了雨季,比常年偏早13天。他说:“今年应该算是特别异常的一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整体北抬的时间比往年同期明显偏早。”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室主任王国复形容:“副高(副热带高压)就像一口大锅,正罩在我国的中东部地区上方,长时间不动,导致近地面的热空气持续积聚难以扩散,这就是‘热穹顶效应’。”
今年,中国高温天气总体呈现高温日数多、出现时间提前、影响范围广和极端性强等4个特点,且在北方地区更加突出。郑志海预测,华北、东北地区的“桑拿天”可能将一直持续到8月中下旬,总天数预计会比常年偏多10至20天。
“根据最新统计,目前超过历史同期高温极值的站点,大部分都在北方。曾经北方的避暑胜地也纷纷加入高温行列,比如漠河、承德等地。”王国复指出,从中长期来看,未来,中国北方的高温高湿天气将会更频繁出现。“火炉”向北,东北地区增装空调也可能成为一个趋势。
他说:“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以及当地人对高温的认知与风险防范意识完全不同,因此受高温灾害的影响程度也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进行气象灾害防范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7月2日,中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首个“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周一,第2个预警发布。
“沉默”的公共健康杀手
“东北、西北等非传统高温区的健康风险也被纳入预警。”在许小峰看来,这是中国公共卫生与气象部门针对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一次跨领域协作,本质上反映了以公众健康风险为关注点的预警机制升级。
他认为,高温已成为“沉默”的公共健康杀手。气温的不断上升,给人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带来无法忽视的压力,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人群,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面临的健康风险更高,不仅会导致中暑和脱水,还可能加剧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心理健康。
王国复指出,今年入夏以来,北半球多地高温灾害严重。多名专家提醒,欧洲很多国家与中国北方地区的纬度相近,未来须进一步加强国内针对高温风险的公共科普与教育,让每个人都真正意识到,极端高温对健康的冲击远比想象中要更严重。
许小峰说:“高温真的会致死,热射病或重度中暑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