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12日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周五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居世界前列。
新华社报导,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年至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


西夏陵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
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西夏陵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西夏陵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陵墓建筑、营造技术、丧葬习俗等方面所体现的特征,全面承袭唐宋帝陵陵寝制度和传统木构建筑体系。
它亦吸收党项、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多元族群文化传统,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
完整性与真实性获得认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西夏陵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认为西夏陵作为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的见证,其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承袭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并见证了西夏王朝在公元11至13世纪丝绸之路文化与商业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世界遗产委员会还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认为西夏陵文物保护法律体系、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土遗址保护实践与科研,为保护该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地考察时,委员会的专家们对我们的土遗址保护技术充满兴趣,不厌其烦地询问技术细节、创新之处,令我们感到既惊奇又欣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西夏陵”申遗谘询团队负责人陈同滨感慨:“通过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我们为世界贡献了遗产保护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国家文物局表示,将会同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提升西夏学研究水平,深入挖掘阐释西夏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保护第一,全面推进西夏陵保护传承与展示利用,推动遗产地可持续发展,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