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10日讯)德国最著名的犹太大屠杀幸存者弗里德兰德周五在其家乡柏林去世,享嵩寿103岁,其基金会当天宣布这一消息。
据法新社及中央社报导,弗里德兰德的基金会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她的去世让德国失去了当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声音之一”。
这位柏林荣誉市民生前以不懈的历史见证与教育工作,成为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重要代表人物,尤其是与年轻人分享她的经历,这为她在德国乃至世界赢得了赞誉。
德国总统:她给予国家和解的礼物
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对弗里德兰德去世表示哀悼,称她的去世“让我深感悲痛”。
他说:“尽管德国人在她年轻时对她做了一切,但她仍然给予了我们国家和解的礼物。我们对弗里德兰德的努力感激不尽。”
弗里德兰德(Margot Friedländer)1921年出生柏林犹太家庭,原姓本德海姆(Bendheim)。她的父亲是商人、母亲经营一家钮扣店,比她小3岁的弟弟擅长拉小提琴,是个多次跳级的资优生。
曾梦想成为服装设计师的弗里德兰德,1936年进入柏林一所艺术工艺学校学习时尚与广告绘图,之后在一家犹太人经营的裁缝店当学徒。1938年“水晶之夜”后,裁缝店被迫关闭,学徒生涯因此中断。

父母与弟弟先后丧命奥斯威辛集中营
1940年初起,来不及离开欧陆的本德海姆家族在种族迫害中被撕裂,父亲在比利时被逮捕,母亲与被盖世太保抓到的弟弟一同被带走,三人先后丧命奥斯威辛集中营;自己则在动鼻子手术、染发戴十字架,伪装成“雅利安人”躲藏一年后,被告密者出卖送往特雷津施塔特集中营。
战争结束前夕,她在特雷津施塔特重逢旧友阿道夫,并在最后一位拉比离开集中营前一晚举行了婚礼。弗里德兰德在一次访问时回忆,当时使两人情感萌生的,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共同历经的苦难。
战后一无所有,只剩下生命与彼此的弗里德兰德夫妇选择离开欧洲,在美国重建生活,一待即是64年,直到丈夫过世,她才重返德国。
丈夫去世后,她开始参加回忆录写作课程,并著手制作一部关于她经历的纪录片。2003年,她重返柏林,恢复德国国籍,并在88岁时永久定居柏林,从此投身历史教育工作。

走访学校与纪念场合 与年轻人分享经历
长寿的弗里德兰德是少数高龄且持续发声的犹太大屠杀幸存者,回德后,她经常走访各地学校与纪念场合,亲述家族命运与在集中营的记忆,提醒年轻世代要记住纳粹德国的历史,让“即将消逝的见证人记忆能被延续”。
2008年,弗里德兰德出版以母亲最后告诉她的叮嘱为书名的回忆录《试著活下去》(Versuche, dein Leben zu machen),并接受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创办的“大屠杀基金会”拍摄,留下珍贵的集中营幸存者口述史料。
不应以“仇恨回报仇恨” 要做个“有人性的人”
弗里德兰德认为,纳粹时代给后世带来的最重要的启示,是做个“有人性的人”,而所谓人性,指的是“保持理性与同理心”;她也经常在演说中提醒,人生来都一样“血液没有基督徒、穆斯林、犹太人之分。”
2023年10月以巴战争爆发,她受媒体采访时回应,不应以“仇恨回报仇恨”。这两年,当孩子们问她:“你支持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时,她总是回答:“不要看那些让你们分裂的东西,要看那些让你们团结的东西。”反对简化的对立思维。

弗里德兰德也在无形中,承担德国社会对“和解”的深层寄托。她经常受邀与德国政要、名流合影,《南德日报》(SZ)评析,只要她一出现,总能让整个国家、尤其是柏林政治圈感到安心,仿佛她的存在与亲切就是对德国的一种宽恕。
德国新总理默茨周五也加入了悼念队伍,称弗里德兰德“把她的故事托付给了我们”。他说道:“传承下去是我们的任务,也是我们的义务。”
施泰因迈尔原定于周五早些时候举行的仪式上授予弗里德兰德德国最高平民荣誉,但仪式突然取消。
她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本周柏林市政厅举行的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的仪式上,在那里她重复了后来成为她的座右铭。
“做个有人性的人!这就是我要求你们做的:做个有人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