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沙地带中部的努赛赖特难民营,巴勒斯坦人上周六(26日)拥挤排队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运营的慈善厨房中领取食物。(图取自法新社)

(加沙28日讯)破晓时分,10岁的尤素夫紧握一个破旧的锅,赤脚奔向加沙城的一处社区厨房,却发现现场已有数百人排起长队。

法新社报导,尤素夫低声说道:“人们推推搡搡,生怕错过排队时间,常有小孩跌倒。”其讲话声音几乎被嘈杂声淹没。

在加沙,成千上万的加沙人,包括许多孩童,每日都涌向社区厨房,只为给家人争取一口裹腹之食。

自3月2日以色列全面封锁援助物资进入加沙以来,当地人道主义危机急剧恶化。几天后,以色列在停火协议未获得其满意下重启军事行动,对加沙进行轰炸和地面行动。

战争夺去了尤素夫父亲的生命,重担自此压在了他稚嫩的肩上。

以色列上周六(26日)空袭击中加沙市霍尔一家,幸存家属在希法医院院子内,为死去的亲人痛苦哀悼。(图取自法新社)
以色列上周六(26日)空袭击中加沙市霍尔一家,幸存家属在希法医院院子内,为死去的亲人痛苦哀悼。(图取自法新社)

他梦想的不是玩具或游戏,而是一件简单得令人心碎的事情:与母亲和妹妹坐在餐桌旁,平静地用餐。

为此,他每日清晨都会奔向社区厨房。

他向法新社记者倾诉:“有时混乱中,锅会从我手中滑落,食物洒满一地,让我空手而归……那种痛苦,远甚于饥饿本身。”

法新社在加沙城一处社区厨房拍摄的画面,显示数十名孩子挤在厨房外面,奋力将锅碗瓢盆向前推挤,只为抢到哪怕一口食物。甚至有人看到一名年轻男子用金属锅打一个男孩,当时他正靠近刚煮好、热气腾腾的米饭。

流离失所的加沙居民萨纳德道:“为给孩子讨一碗米饭,我已在此等候5个多小时。我无收入来源,若能从免费厨房领到食物,我们便能果腹;若领不到,便只能饿死。”

以军饥饿战术下生不如死

对42岁的拉亚拉而言,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食物。

来自加沙中部努赛赖特的拉亚拉说:“没有面粉,没有面包,我无法养活孩子。我们顶著烈日,有时甚至在刺骨寒风中站立数小时。有时候等了好几个小时,还没轮到我,食物就分配完了。”

拉亚拉的家在以军空袭中被毁,现在全家栖身于由薄尼龙布搭建的帐篷中。某日,她站立3小时,双脚磨出水泡,终于轮到她时,食物却已分完。她道:“我空手而归,孩子们哭了……那一刻,我宁愿死去,也不愿再看到他们挨饿。”

52岁的马杜恩是加沙北部贝特拉希亚一处慈善厨房的志愿主厨。她与13名志愿者在简陋条件下用柴火手工做饭,没有正规的厨房或现代化的设备。

马杜恩表示,“有时我们准备500份餐食,却有600多人前来。需求极其庞大。而随著边境持续封闭,需求就只会越来​​越大。”

随著面粉从市场上消失,面包店停业,甚至连基本蔬菜都成了奢侈品,社区厨房成了成千上万人仅存的食物来源。

巴勒斯坦妇孺上周六(26日)在加沙的努赛赖特难民营蜂拥挤压,争取从世界粮食计划署运营的慈善厨房中领取食物。(图取自法新社)
巴勒斯坦妇孺上周六(26日)在加沙的努赛赖特难民营蜂拥挤压,争取从世界粮食计划署运营的慈善厨房中领取食物。(图取自法新社)

饥饿摧毁生命尊严

在加沙南部汗尤尼斯,阿米拉也面临著同样艰难的处境。现年28岁、曾居住在贝特拉希亚的阿米拉说:“若晚到几分钟,哪怕片刻,就没有食物了。”

“人群拥挤、推搡、跌倒。我见过孩子受伤,有一次,一个小女孩被热汤锅打翻烫伤。”

即使他设法弄到一顿饭,往往也已冰冷无味,都是千篇一律的罐装豌豆和豆子,以及在临时柴火灶上半生不熟的米饭。

“我们的胃已难以承受。”阿米拉说,“但我们别无选择。饥饿摧毁了一切。”尽管每日饱受折磨,拉亚拉仍继续挣扎求生。她说:“明天,我会更早出发,只为讨到一碗米饭。我们只想活得有尊严。”

进入加沙的物资日渐减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简称世粮署,WFP)上周五(25日)表示,它已将“最后剩馀的粮食储备”送往各家厨房。

作为加沙主要粮食援助机构之一,世粮署表示,这些厨房预计“未来数日内”就会断粮。

朱冠华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