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拉尼鲁斯7日讯)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UMT)的一名研究人员在南中国海水域发现一种新鱼类,名为“Rogadius Azizahae”,这标志著马来西亚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又添新成员。
登大渔业与水产科学学院的敦努鲁艾米博士表示,这一独特物种是在2016年6月5日和6月30日,于登嘉楼和柔佛海岸附近的东海岸专属经济区底栖渔业资源的科学考察中发现的,此次考察由登大与马来西亚渔业局合作进行。
她指出,这种鱼类属于“扁头鲇科”,已被国际物种命名认证机构Zootaxa正式认可,并于2025年8月4日发表在《鱼类生物学期刊》(Journal of Fish Biology)。
“这3个标本,是在53至58公尺深的海域中被发现的,发现过程涉及登大研究人员、大马渔业局官员以及学生共同参与的科学考察活动。”
.jpeg)
“Rogadius azizahae,或其本地名称为“Baji Azizah”,是一种体型较小的鱼类,体长介于10到11厘米间,腹鳍上有深色花纹,中央呈半透明的白色。”
她昨日在登大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此表示。
她提及,“Baji Azizah”是一种底栖鱼类,由于其扁平的身型和接近海底颜色的棕褐色外观,因此很难被发现,该特征使其物种具备出色的自然伪装能力,能完美地与深海沙地融为一体。
她说,这一发现证明了马来西亚海域,特别是南中国海,依然蕴藏著丰富而尚未开发的生物多样性,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以造福人类。

“这为进一步研究马来西亚海域的底栖鱼类群体提供了广阔的机会,该领域的研究目前仍旧缺乏。”
“事实上,这也为登大加强海洋保护工作、深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了解,以及支持国家渔业资源管理政策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她补充,“Azizahae”这一新物种的学名是为了向登大首席研究员西蒂阿兹莎教授(Prof Dr Siti Azizah Mohd Nor)致敬,以表彰她在分子生态学领域及马来西亚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重要贡献。
同时,西蒂阿兹莎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将会展开进一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新发现物种的特性和生态意义。
“我们目前对这种鱼类的了解还不全面,但保护所有水生物种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
“一个生态系统中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水平能增强其抵御能力,而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当下,这一点对于海洋生物乃至人类而言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