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庇12日讯)一只雄性“北婆罗洲长臂猿”宝宝于本月8日在,古打毛律的婆罗洲长臂猿保育计划中心诞生,这也是全球首例在圈养环境中成功诞生的婆罗洲长臂猿,为沙巴甚至马来西亚创下历史性成就。

北婆罗洲长臂猿(学名 Hylobates funereus),通称北婆罗洲长臂猿,在当地原住民语中被称为“Kalawot”,这只宝宝是在婆罗洲长臂猿保育计划中心(Borneo Gibbon Rehabilitation Project)位于古打毛律Kiau Bersatu村的基地,由一对数年前被救援的长臂猿父母“Candyman”与“Manis”所生。

沙巴旅游、文化与环境部长拿督斯里刘静芝表示, 这只长臂猿宝的诞生,是濒危物种首次在复育中心圈养下诞生的历史性时刻。

刘静芝在灵长类动物学家兼长臂猿保育协会主席玛丽安妮兰里的邀请下,为这只婆罗洲长臂猿宝宝取名,并以抽签方式,选出“Nabalu”这个名字,这也象征性地认养这只小长臂猿。”

刘静芝从玛丽安妮提供的名字中抽签为长臂猿宝宝命名“Nabalu”,其左侧为索菲安,右侧为玛丽安妮。
刘静芝从玛丽安妮提供的名字中抽签为长臂猿宝宝命名“Nabalu”,其左侧为索菲安,右侧为玛丽安妮。

她说,州旅游、文化与环境部及其下属单位沙巴野生物局,将继续支持该协会的长臂猿保育、复育与重归大自然计划。

长臂猿保育协会成立于2013年,是一个非营利组织,致力于拯救、复育并将马来西亚这群被遗忘的“歌唱苹果”——长臂猿,重新野放至自然栖息地。婆罗洲长臂猿保育计划则于2022年设立。

玛丽安妮说,当小Nabalu满6个月以上时,将与其父母一同被放回自然栖息地。“Nabalu的诞生,证明Manis和Candyman已经准备好回归野外生活。”

这位灵长类动物学家解释,要成功进行长臂猿回归大自然,必须满足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长臂猿复育与迁地指南》中所列的各项标准,包括:悬臂摆动(Brachiation):即自然地在树枝间摆荡移动;地面活动时间极少:地面时间不超过5%,且40%以上时间必须在上层树冠活动;良好社交互动:至少3%的时间需与其他同类进行理毛与互动;有共同育幼经验:即成功繁殖并共同照顾幼子。

她补充,野放回归大自然的地点也必须获得各相关人士的同意,包括州旅游、文化及环境部长、沙野生物局、长臂猿保育协会及当地社区。

初生的长臂猿宝宝Nabalu紧紧依偎在母亲Manis身旁,而父亲Candyman则守护在侧。
初生的长臂猿宝宝Nabalu紧紧依偎在母亲Manis身旁,而父亲Candyman则守护在侧。

刘静芝也祝贺玛丽安妮在国际间因其在长臂猿保育与复育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备受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她于2024年与2025年连续两年被任命为“世界女性巡护员坚韧大使”(World Female Ranger Ambassador for Resilience),是唯一获此殊荣的马来西亚人。

目前社会上对长臂猿保育协会的存在仍知之甚少,亦不清楚该组织实际拥有并管理沙巴古打毛律的婆罗洲长臂猿保育计划中基地。

至于位于彭亨劳勿的基地,则由同样来自沙巴的营运总监安娜佐妮斯负责。

沙巴野生物局总监莫哈默苏菲安表示,所有该局救援的长臂猿都会移交给婆罗洲长臂猿保育计划中心,进行保育。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