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是大过,曾有教育工作者说:没把一个孩子教好,不是害了一个家庭,而是害了一整个社会。父母在教养过程中往往面对许多挫折,并因此感到心力交瘁,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有资格为人父母。台湾“父母效能系统训练”(Systematic Training for Effective Parenting,STEP)资深领导员李显文直指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是婴儿自我变得强大,只要压制住,就能有效地约束孩子。
台湾5月时发生了一起这样的事件:小学四年级的男生不断要求熟识的便利店店长请喝饮料被拒,于是多手去碰对方正在点算的保险柜,还威胁说:“叔叔要不要请饮料?不要我就要自己偷咯!”,因此惹怒店长,对方在暴怒下将这孩子掐晕。当然,事件发生后,有人责怪大人无法控制情绪,但讨论屁孩惹人厌的声音也占了很大部分。不针对这起事件讨论谁对谁错,李显文反过来探讨孩子究竟为什么会失控?小孩在公共场所行为失控影响到旁人,家长又该如何管制不受约束的孩子?
成熟自我势弱
站在旁人的角度,被不受控制的小孩干扰,我们通常会把责备的眼光投向家长,认为“养不教,父之过”,家长责无旁贷。但家长不管是大声斥责或是温柔劝说,孩子就是不听劝,因此不禁露出无能为力的委屈表情。难道孩子就真的那么难教?难道没有其他办法?该事件发生后,李显文在面子书上贴文,简洁扼要地列出孩子之所以失控的两个要点:第一是孩子的成熟自我太弱,在公共场所不敌婴儿自我,被压制住控制行为的功能。第二则是因为孩子太累(在外奔波太久)、太兴奋(被有趣的事物吸引)或太无聊(对进行中的活动不感兴趣),使婴儿自我不请自来、变得强大而开始我行我素、行为失控。
婴儿只会做自己
“婴儿自我”很显然是造成孩子失控的主因,但那究竟是什么?只会发生在孩子身上吗?透过越洋电话,身在台湾的李显文解释:“婴儿是不会察言观色的,他们饿了就哭、睡醒了也哭,在任何状况里都可以不理别人地‘做自己’,这就是‘婴儿自我’,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家长会培养他们的‘成熟自我’,以符合社会规范。”她以跷跷板来形容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教养关系,“谁的力量大,谁就压制谁。大人已经完备了,成熟自我足够大,在外时婴儿自我不容易跑出来,只要做对教养动作,孩子的婴儿自我也能被有效压制。”
有时不管教比管教奏效
李显文说:“家长常说自己已经用尽方法了,但还是不奏效。真的是用尽方法了吗?我想是用错方法了。”她强调,婴儿自我会在情绪高亢和低落的时候变得强大,“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压制婴儿自我,就是先让他平静下来,把他拉到一旁,请他暂时安静下来,什么都不要做。
传统上,当一个孩子太兴奋而得意忘形时,家长一般会以喝止或讲道理的方式处理,但婴儿是不听道理的,在婴儿的世界里,他们就是王,你没可能跟他们讲道理,所以在他忘形时,你骂他或是打他,只是让他从很兴奋变得很生气,婴儿自我并没有变小。”
有句话说,父母不是最好的老师,也因此有了“易子而教”的教养概念,由中立的第三者观点来教养小孩,孩子面对另一位教养者也会比较宽容。李显文认同这一点,并重申家长也有婴儿自我,自己教育孩子时,因为爱得太多、太紧张,而容易变得自我,自然就更容易用错方式。“有时不管教比管教好,生气时最好什么都不要做,因为不管做什么,都会做错。家长在处理孩子前,应该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亲子分离平复心情
她建议:“1岁以下的孩子犯错要当下教育,不然不一会儿他们就忘了自己犯了什么错,但是1岁以后的孩子,要先让他的情绪变好,再和他谈。尤其2到3岁的孩子,他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吗?他们当然知道。可是犯错又被发现的当下,他们很生气,那家长就先别理会他,告诉他‘你很委屈很生气吗?那你先哭一哭’,然后走开,不要理他。”她接著说:“这就是所谓的‘亲子分离’,2个人暂时分开,不要看到对方的脸。”
李显文表示,父母教养时需要有帮手,孤立无援往往会造成过当教养。“没人支持、压力很大、人很累,一打就会很重手,所以暂时分开很重要,让另一个没有令孩子生气的人暂时照顾孩子,家长自己离开一下,平复心情。”
回到带孩子出门,孩子不受控制的这个问题,同样是“婴儿自我”在作祟,为了让孩子更有效地学会约束行为,最好的做法就是赶快把他带回家。李显文笑说:“我也是亲力亲为带过小孩的妈妈,深知任何一个好父母,都很可能在孩子失控、以及事情没办完之间,选择连哄带骗、威胁利诱孩子,以期争取一点时间赶快把事情办好,再来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只是这样的方式,其结果往往是:孩子学到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牢牢吃定父母。”
落实“行为结果”教育
因此她建议父母,在情况允许时彻底地落实几次“行为结果”的教育,让孩子确实明了:父母绝无戏言,说到一定做到!可以先提醒孩子“我们说过如果胡闹(乱跑、大喊大叫)就回家”,如果孩子还是故我,就马上平静地带他离开,经历几次后,他就会意识到“不听话就要回家”的行为结果,也就渐渐明白出门在外要懂得自我约束。
“高效能父母学”历久不衰
李显文是大马媳妇,1986年嫁到马来西亚,1996年时在吉隆坡关怀辅导中心接受电话辅导培训后担任义工,隔年和另外几位也是妈妈级的伙伴被派到新加坡受训,由此了解了孩子的行为目的,将许多心理观念套入后,整合出父母效能系统训练,并在关怀辅导中心推广。无奈,中心在1998年面对状况关闭,李显文也在隔年和先生回到对方的家乡霹雳怡保,并在心灯辅导中心服务,直到2006年先生因工作调派,才回到台湾发展。
她说:“1997年那场培训训练了一批人,2000年左右,大马有很多相关的课程和工作坊,能找到许多有相关知识的人,但是负责推广的人大多是义务的,最多只是象征性收点讲师费,再加上有工作、有压力,家长有很多问题得专业地回复,挑战不小,活动带著带著很多人就放弃了。”虽离开大马,但李显文回台湾后还是积极推广这套训练课程,出过几本著作,包括《高效能父母学》、《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并不时到大马举办课程及分享。她笑说:“我去翻教养书,没有写父母效能的书,但这套教养法从1997年到现在,还是一样适用,历久不衰。”李显文的大女儿已经26岁,小女儿也已经21岁,早年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后来用在来上课家长的孩子身上,一直都非常受用。
教养三问:
1.之所以不断开办课程,是不是因为家长都有接受训练的需要?
“理解概念和真正去落实终究有所不同,课程是协助把中间的落差给弥平。当然看书也行,参与妈妈群组互相讨论也可以,但专家的介入不是没有效果的,很多一直搞不清的事会一下子恍然大悟。如果上课,会分成小组,实践后大家可以讨论心得,会学习得更快更透彻。”
2.如果说成为称职的家长是需要学习,那是不是只要有意愿,所有的家长都有条件成为高效能父母?
“任何父母要学都可以学,但会主动学习的人通常是观感好的人,也就是自我概念比较好的人。在这当中,又以女性居多,她们感觉到无力,觉得自己只有60分时,会想尽办法克服,想要达到80分,她们有信心去实践,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3.上一代的教养方式或许已不适用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但大部分人是模仿上一代的方式教育下一代,有意愿学习成为新时代好父母的人又有多少?
“现在是少子化时代,而且竞争大,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自然就提高了。无论东西方国家都一样,父母有危机感,希望把孩子教得优秀,毕竟和上一代相比,压力更大。出于爱,他们希望教育出符合期待的孩子,既然对孩子有要求,自己也就自然更愿意去学习,找出更好的教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