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粤剧、潮剧等被统称为“大戏”的舞台表演艺术,早期曾是深得百姓喜爱的传统戏曲。随著时代进步,各种五光十色的新兴娱乐涌现,过去风光一时的传统文化表演逐渐被取代,传统戏曲这门艺术,亦渐渐走向没落。虽不至灭亡,但黄金时代不复重来,如何力挽狂澜,改革传统以顺应新时代,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成了目前民间剧团的集体焦虑。

上海京剧男旦牟元笛及大马粤剧之母蔡艳香皆感叹,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毫无兴趣,愿意传承的人也不多,这样的改变,让传统戏曲在表演市场上逐渐式微。

“传统戏曲在以往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文化,当时没有所谓的电视、电影、广播等等,人们的休闲娱乐就是看戏。”纵横粤剧长达七十馀年,蔡艳香特别感概。

“以前的戏曲很简单,布景可能只是一幅画或一件大道具。但时代已大不同,现代人要求影色声光,只有了解观众的心理和要求,然后加以包装,播放字幕、设计灯光、活动舞台及至整个环境气氛等,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他们较能接受。”牟元笛如是说。他认为,要让戏曲走进21世纪,走进剧院是一种方式,因为剧院能让人们安静地坐下来看戏,也能让戏曲变得更加细腻及细致,吸引观众聚焦。

据蔡艳香所知,六七十年代是粤剧的巅峰时期,当时活跃的剧团至少有数十个那么多,“他们都是专业戏班,这些戏班演员不只全马跑透透,还过境到泰国,在马、新、泰三地巡回演出。”然而,曾在粤剧发展过程中占重要地位的马来西亚,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目盛行多样化的电视娱乐,不只传统戏院受到冲击,粤剧更是完全招架不住。

牟元笛坦言,年轻一代倾向于电视娱乐及歌台,使唱著方言古语的大戏更加不受落。“这些影响是环环相扣的。戏班剩下老戏子,演出没有观众、没有批评和鼓励,也就越演越随便;而想看戏的看到演出这么随便,也就不想再看。”

如此一来,观众减少,戏班肯定跟著受影响,演员锐减自是不在话下,更甚的是,年轻人不再憧憬戏班,老化是必然的结果。

技艺传承挽颓势

想力挽颓靡走势,除了蜕变与经营,还需技艺的传承。“戏曲文化一直都是靠口传,任何人想学,都是从当师傅的跟班开始,慢慢地熬,慢慢地观察、学习,日子久了,师傅私下会传授一些功夫,但很少会倾囊相授。”

戏班“传里不传外”的行规,蔡艳香可以理解。然她在不久前,却应本地舞台剧导演甄山水之邀,亲自指导本地女艺人温慧茵,在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项目《马克白》(MacBeth)开幕剧目《六国大封相之帝女花》中,以传统唱戏的方式诠释“长平公主”一角。

这一次与剧场、年轻一代的演员们合作,对蔡艳香而言是一项突破;对温慧茵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学习与尝试。为了“长平公主”的造型,温慧茵生平第一次穿上大戏装:“戴上头饰后整张脸是紧绷的,所以勒头、吊眉,出现凤眼效果。”

温慧茵很享受在台上唱戏的感觉,在蔡艳香的协助下,整个换大戏装的过程变得轻而易举。“经验老道的蔡师傅手脚很快,短短1小时半内就把妆容画好,戏服也穿好了。”她感激甄山水导演给她机会接触传统戏曲,从中发掘中华文化的趣味性,也有幸认识蔡艳香这位戏曲界的老前辈。“身为华人,总会对中华文化有兴趣,喜欢探索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许我对中华文化了解不深,但市面上有很多中国历史书籍,而我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让自己的生活传承著一些中华文化。”

正如温慧所言,传统戏曲的代表的不只是一种表演艺术,而是经年累月堆砌而成的民族文化,它的没落,即等同于文化的遗失。但憾的是,不管传承薪火的意识提升到什么地步,挽救传统文化免于失传的呼声多么急促,粤剧、京剧等“大戏”的没落是既成的事实,特别是没有政府及观众支持的我国。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