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1日讯)雪隆私医公会主席崔耀豪表示,大马普遍被称为“普通科医生”的全科或家庭科医生,实际上肩负的责任远比大众认知的更为复杂,甚至常被误解与低估,这已成为医疗体系中必须正视的挑战之一。
崔耀豪今日受邀坐客《东方日报》与Ai FM合作的《爱东方聊天下》,探讨有关“医生的压力和挑战”时坦言,我国推动“一家庭一医生”政策固然正确,能建立长期互信与完整的健康管理,但落实方面依然困难重重。
“普通科医生,其实一点都不普通!”
“全科医生(GP)在门诊里面看到的疾病包罗万象,有些同事可能此刻就在诊所抢救生命,一点都不普通。”
他直言,目前许多病人求诊就像“逛街购物”,“走到哪里就看哪里”,缺乏信任的医生,导致病例缺乏连续性,也增加误诊或延误治疗的风险。
“我看过病人同一个病跑了十个医生,就是想听到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才找到了我。”
他指出,有些重病需要病人信任医生,配合长期治疗与追踪,而非随意转诊。
“如果每次都换医生,唯一的连接点就是病例纪录,若医生太忙没写完整,病史根本无法掌握。”
网络与AI问诊成新隐忧
除了求诊心态,基于过往疫情期间,病人因行动管制受距离住家10公里之内的限制无法出门求医,疫情后另一个挑战是病人越来越依赖网络与人工智能(AI)自我诊断。
“很多年轻人一有症状,先问Google、ChatGPT,拿著网上的‘诊断书’来找医生对答案,有的甚至把AI结果当唯一标准。”
崔耀豪坦言,这种现象对医生是一大考验。
“如果病人找的答案是错的,还执意相信网路,医生要花更多时间纠正,还会被怀疑只是为了赚钱,这让许多医生陷入两难。”
医疗资源错配 私人诊所倍增
崔耀豪也提到,政府医院人手不足,医生流向私人诊所已成趋势,导致整体医疗资源出现错配。
“如果国家有能力吸纳足够医生,私人诊所不会开到这么多。政府医院人手不足,相反,私人医生则过剩。”
医生不一定是有钱人
然而,他强调,做医生的并不一定是有钱人,并解释其实私人诊所运作成本高,法规繁多,最后负担往往转嫁到病人身上。
他指出,企业式的诊所规模较大,资金较充足,但自己开诊所当老板的反而经济压力更大。
“有些病人没钱,我们还得‘劫富济贫’,靠帮付得起的病人用好药,多赚一些,来补贴需要帮助的人。”
他直言,医生看似收入高,但背后往往肩负的是医疗责任与经营压力。
崔耀豪强调,无论是政府医疗还是私人医疗,都需要病人和医生之间建立足够信任。
“看医生的核心精神,是病人相信医生专业,而医生亦要有医德,需要用心了解病人的家庭背景、病史与生活习惯,这样治疗才有效率、也能避免许多悲剧。”
嘉宾:雪隆私医公会主席崔耀豪
主持人:YY、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