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9日讯)今年的斋戒月进入尾声,随著开斋节即将到来,国际华裔穆斯林商会(ICMCC)秘书长赵弘豫分享了自己作为穆斯林10年来的封斋体验,以及对开斋节文化和社会氛围的看法。

从生理挑战到精神修炼

他昨日做客《东方日报》与AiFM合作的《爱东方聊天下》节目时说,封斋对他来说已经不是太大的挑战,早期或许会感受到饥饿和口渴,但随著时间的推移,他更关注的是内在的修养。

“我们常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所以)封斋不只是控制饮食,更是顾好自己的眼睛、嘴巴和耳朵。”

他回忆自己在2016年皈依伊斯兰教时,已有一定的禁食经验,例如基督教的禁食祷告以及参与世界宣明会的“饥饿30”活动,因此对饥饿感的克服较快。

然而,他说,真正的挑战在于精神层面,即如何在封斋期间展现同理心,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并调整自身行为举止。

开斋节的意义

谈及开斋节的真正含义,赵弘豫指出,开斋节不仅仅是斋戒的结束,更象征回到根本和一种精神上的胜利。

他表示,在阿拉伯语中,“开斋节”含义就是回归天性,而斋戒不仅仅是对饥饿的考验,而是一个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过程。

询及华裔穆斯林在开斋节的庆祝方式,赵弘豫说,大多数华裔穆斯林会与马来穆斯林通婚,因此节庆习俗上相对相似。

他也说,一些华裔穆斯林社群仍然保留了独特的文化元素,例如将传统华人美食佳肴改为清真版本。

“我们就会做一些不一样的开斋节菜肴,比如羊肉版的肉骨茶。(只要符合)清真就可以了。”

对于斋戒月期间可能存在食物浪费的问题,赵弘豫表示,许多人在开斋前会高估自己的食量,结果拿取过多食物而无法吃完,这与“克己复礼”精神相悖。

他认为,减少浪费的关键不仅在于个人节制,也在于商家合理规划食物供应,例如祈祷室会精确计算食物分量,确保刚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从而避免浪费。

非穆如何尊重穆斯林封斋? 

针对在斋戒月期间,非穆斯林是否应在穆斯林面前进食,赵弘豫提出“有关系就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的观点。

他举例,自己与印度裔老板关系良好,斋戒时对方在他面前进食,他并不介意;反之,若是陌生人刻意在穆斯林面前进食,可能会引发猜疑和不适。

他认为,某些议题被刻意炒作,而让大马人忽略了我国长期以来的族群包容性。

“我们看国家原则、国家宪法可以如此的包容每个群体,这在社会学上,可以说是奇迹。”

伊儒对话的意义

谈及今年适逢的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推动“伊斯兰教与儒学对话”的30周年,赵弘豫认为,促进伊儒对话对全球化发展至关重要,并且可以通过国际视野,让所有人能更深入地了解伊斯兰。

他指出,推动伊儒对话,不仅限于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双边关系,更是两大文明之间的交流。

他还说,大马人也能趁著这个文化与商业交汇点,让负有盛名的大马清真认证推向世界各地。

【爱东方聊天下】了解斋戒与开斋节习俗
主持人:恩慈
嘉宾:国际华裔穆斯林商会(ICMCC)秘书长赵弘豫
视频链接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