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科技时代,民众“人手一机”只要轻轻一按,任何照片和影片都能上传到网络,甚至连用户所在位置都暴露无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可能侵害个人隐私。

佳礼网络公司创办人柳树吉表示,目前并没有法律明文规定限制网民,因此个人隐私在网络上较无保障,而大多数的手机用户习惯将个人资料上传社交网络媒体,这种使用方式存在风险。

“今天你是nobody默默无名,上传的留言照片没人在乎,但是难保5年后,10年后你成为大人物,过去你在网络上的使用纪录就很可能变成对自己不利的资讯。”

他指出,各类网站都有资料备份系统,像是面子书(Facebook)就可能将用户的使用纪录保存5至10年,甚至可能永久性保存,也就意味著个人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都记录在案。

“所有在网络上公布的资料,只要有人存取下来,自己是拿不回来的,所以要注意自己上传网络的资讯,一旦经过网络发布就肯定无法收回。”

重要资料勿存手机

智慧型手机功能越来越多元,民众用手机就能上网连线购物、汇款,柳树吉表示,尽管银行的应用程式的保密功能做得不错,但是以防万一,建议民众不要让相关应用程式记住个人密码,“要衡量究竟是方便重要,还是个人隐私更重要?”

他说,智慧型手机的用户必须随时做好手机失窃或不见的心理准备,小心谨慎使用智慧型手机,避免把重要的个人资料存在手机内。

“老一辈人写日记也都懂得把自己最隐私的东西锁在柜子,以防被人偷看,用智慧型手机也一样,要做好心理准备面对手机可能不见的状况,降低个人隐私曝光的风险。”

谈到朋友没经过允许就上传照片,柳树吉表示,每个人对隐私的定义不同,有些人在意自己的照片上传网络,有些人则无所谓,因此建议朋友之间用手机拍照录影,凡是上传网络前必须询问当事人的意愿,可避免让对方产生不舒服的感受,感觉隐私遭人侵犯。

他说,智慧型手机可随时随地上传聚会的照片,或是暴露当前所在位置,“人手一机”的结果就是个人隐私容易在社交媒体曝光,恐遭有心人士滥用。

减少上传个人照

“每天都上传照片,上传孩子的照片,上传参加结婚典礼的照片,说自己到哪里吃饭,观察了一阵子只要到特定地点就能够碰到对方,对个人安全就带来危险。”

他指出,目前社交媒体的转载功能不须经过用户的允许,个人行踪或资料都可能轻易外泄,唯有靠自己在使用上尽量小心谨慎,减少上传个人照片。

他分享自己的经验,曾试过在社交网络应用程式轻易取得陌生人的个人资料,甚至可透过地图锁定对方的所在位置,这很可能已经侵犯其他用户的隐私,若遭有心人士滥用恐带来人身安全问题。

“要小心使用社交网络应用程式,许多用户只要输入朋友的电话号码,就可跳过对方确认的步骤,直接取得个人资料,已经算是侵犯隐私的行为。”

他说,智慧型手机上的社交网络应用程式仍处在刚起步的阶段,还有很多改善的空间,相信以后会更全面照顾用户的个人隐私,用户必须谨慎使用。

听众来电:谨言慎行 善用网络

听众梁女士表示,她的孩子抱持“开放型”的态度使用社群网络,不为长远著想,这种使用态度令人担心,因此尝试以教育劝说的方式改变孩子,避免在网络上曝露过多个人情绪和私人资料,惟获得的回应却是“妈妈不够in”。

她说,当孩子无法接受劝说时,就会告诉他们一些在网络上隐私受侵害的例子,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是不是还要在网络上那么“开放”,并不会要求孩子删除贴子,若孩子在网络上碰壁也是种机会教育,“面对谣传,感到内疚了,以后就不会在网络上随便贴文”。

她认为,在网络上必须谨言慎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尽管网络隐私受侵的问题防不胜防,但还是必须提防小人的不良居心。

梁女士的球友就碰上个人隐私遭受威胁的问题,她说,球队女性朋友向另一半提出分手,却遭受对方恐吓,打算把彼此过去一起拍摄的亲密照上传网络,“那个男生图文并茂传给我的朋友,恐吓说要上传网络,令她非常担心。”

受到恐吓事件的启发,梁女士表示,科技带来便利,也让隐私容易曝光,网络使用者必须有公德心,要有做人的原则。她指出,网络上的文字力量很大,那些引人注目的帖文可能让人沉迷,甚至进入个人潜意识支配行为。

她说,网民必须珍惜网络自由,否则未来可能沦落到网络自由遭到抹杀,“连一个Like都要被警察抓捕”。

手机多功能性 隐私易被侵犯

智能手机的多功能性,带给手机用户很大的便利,相对地,个人也暴露在隐私被侵犯的风险中。

我们不难发现,社交媒体上常会出现很多视频,很多人常在毫不知情下,被拍下个人言行。这些多倾向负面的视频,在未向当事人求证及了解原委下,就以主观的印象广传出去,对当事人造成莫大的伤害。

由于智能手机的拍摄及录音功能,在平时与人在公众场所的对话、互动,都可能被在旁的一个陌生人录下。市民早以暴露在低防御的公共空间内,随时可能成为视频的主角。

年轻用户警觉性低

不久前就发生一对年轻男女,在台湾的地铁中口交的事件,恰巧被来自香港的旅客拍下并上传至网络,引起港台媒体关注,甚至是国际媒体都争相报导。警方过后还必须通过视频来追查案中男女。

有调查显示,15至20岁的年轻用户其实是智能电话最活跃的用户,但在保护隐私方面,却是最不关心或警觉性较低的一群。整体而言,只有53%用户采取措施,例如屏幕锁及防毒软件等,保护电话及个人资料。

安装防毒软件也难防 恶意攻击有增无减

一般上,大家都会认为骇客的目标是大型企业而不是个人电脑。其实,从智能手机偷取个人资料用作其他用途问题越趋严重。安装应用程式在智能手机上是很普遍的事,虽然手机内已经安装防毒软件,但不是万无一失。

Symantec曾发表网络安全威胁报告(Internet Security Threat Report,Volume 17),显示虽然保安漏洞数量下跌20%,但恶意攻击的次数仍然有增无减,升幅更高达81%。此外,该报告显示各种巧妙的针对性攻击已蔓延至不同规模的机构和各类员工,数据外泄的事故亦不断增加,而且还发现攻击者把目标转移至流动装置,令相关安全威胁大幅增加。

1.87亿身份曝光

2011年10大恶意攻击来源地之中,亚洲地区占了4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台湾和印尼。

2011年,每次数据外泄平均令110万个身份曝光,数量远高于历年。骇客攻击构成最大安全威胁,在2011年令1.87亿个身份曝光,数量之多是去年各种不同类别外泄事故之冠。然而,因数据外泄令身份被盗的最常见原因,其实是电脑、智能手机、USB记忆棒或备份装置等数据存储或传输媒体被盗取或遗失。这些盗窃或者失物引致的数据外泄事故,令1,850万个身份资料曝光。

随著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销量持续超越个人电脑,这些流动装置将用以储存更多敏感资讯。员工纷纷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带进企业环境,令许多机构未能及时实施妥善保护和管理这些装置,可能会引致数据外泄事故增加,因为流动装置若未获得适当保护,一旦遗失便会构成资讯外泄的风险。Symantec曾进行的研究显示,50%遗失的手机无法寻回,而96%(包括已寻回的手机)遗失的手机上的数据将会外泄。资料来自:http://www.hkitblog.com/ 



开讲嘉宾:柳树吉(佳礼网络公司创办人)
电台主持人:邓佩银、吴俐瑾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