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华文教育多年来栽培不少华裔莘莘学子,近年来更获得非华裔家长的认同,纷纷把孩子送入华小就读,独中学生人数也创新高。然而,本地的年轻人也开始反思,让孩子在纯华语环境下求学,未来在职场上,是否能与本地的多元社会接轨。本期的《东方热话》邀请到两位年轻华裔,来畅谈他们对于单元教育环境的看法。

前媒体人黄勃扬(30岁)与余相沄(27岁,媒体人)在全然不同的教育背景下成长,黄勃扬从小学至大学都在华文教育环境下学习,余相沄从小则与各族的朋友一同相处,当步入职场时,两人有了截然不同的经验。

黄勃扬从台湾求学毕业回到大马工作时,需要与官方机构、社会底层的各族群人士相处,他透露,本身花了一年的时间,去适应及学习如何真正融入大马这个多元社会。

“我进入职场后,才开始拥有友族朋友,了解他们的习俗、打招呼方式,也才发现原来书上学习的马来文和日常生活上所使用的有所差别,像我太太是在国中求学,早已了解这些习俗,所以一出到社会工作,就容易与多元社会接轨。”

他不否认华教的贡献,也感谢华教所给予他的养分,现在他回头一看,认为华小的教育已经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华语沟通、价值观及文化习俗,但是中学才是让你准备出社会或是升上高等教育的重要过程。

倾向多元教育环境

“我国是个多元社会,中学是锻炼你与各族沟通、接触及沟通能力的重要过程,因此我认为国中拥有这样的条件,让学生可以充分准备自己。”

从小在汶莱长大的余相沄,双亲都是接受华文教育,因此也一心要让她入读汶莱唯一一所华文小学,不料当时名额已满,无奈之下,只好让她送进私立英文小学,与各族同学一起学习。

“我们上课、吃饭都在一起,直到我中二回到大马念书时,却经历了一场文化冲击,发现这里的人主要是跟自己的族群互动,让我感到不知所措。”

踏入职场后,拥有与各族相处经验的余相沄比较容易接轨,也能够明白友族的想法,她尽量不用种族与宗教角度去看待事情,也担任各族间的“解说员”,向华裔讲解友族的禁忌,向友族解释华裔的习俗与文化。

虽然黄勃扬与余相沄目前未有孩子,但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观察,不约而同地指出,未来若有孩子,将让他们在多元的教育环境下受教育。

黄勃扬从社会接轨与实用性两方面来看,选择让孩子念完华小后,再进国中就读。余相沄则希望孩子在国小就读,但强调一定要让小孩学习华文。

华小生内敛英校生主动

黄勃扬认为,一般上来说,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华文教育属于比较单向的教学法,老师教、学生听,之后在老师同意下,学生才可以发言,这也许是受到尊师重道的观念影响;反观英文教育的方式比较不一样,学生会主动提问,把握交流机会,一旦认为老师说得不对,就会立即想要了解。

“内敛与谦虚是华人传统的价值观,但这些若没有灵活运用,长大后就成了一项教条,而且会直接反映在工作上。”

余相沄在大学时期所观察到的现象是,纯华校生在上课时显得较安静,比较不会表达本身的想法,但受英文教育的学生则比较踊跃与讲师互动,甚至会反驳讲师的论点。

“这就是我感到矛盾的地方,我虽然因为本身没有学习华文而感到遗憾,因此想把孩子送到华校就读,但却担心孩子会跟我求学时遇见的同学一样,只跟自己的族群交朋友,不与其他族群的人相处。”

了解友族想法多向思考

不念华校就忘记自己是华人?余相沄并不同意此说法,认为这完全是个人因素,她本身虽未接受过华文教育,但是在沟通上已经没问题,现在也开始学习阅读及写华文。

“我以华人身份为傲,身边很多同事都是友族,当他们询问我华人为何吃粽子、拜天公、拜年,我都会很骄傲地把我知道的历史故事告诉他们。”

“虽然我10年前不会阅读华文,但10年后至少要让自己学会阅读报纸。”

由于身边有不同族群的朋友,她也会提醒著自己不要以宗教、种族角度去看待事情。“我所接触的友族朋友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我不会以宗教和种族的角度去评论事件。”

黄勃扬举例,若你身边都有友族朋友,就可以亲身了解他们的做法与想法,而不会人云亦云。

“当你没有友族朋友时,你就会去相信别人说的事,看待事情也会先入为主,接触友族时特别产生戒心,但若你身边拥有友族朋友时,就不会这样坠入这样的恶性循环,而是会看见问题背后的根源,会去思考周遭的问题可能是与生活阶级、收入及教育有关,而不是种族和宗教因素。”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