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5日讯)巴生班达马兰巴板路(Kampung Papan)木屋区居民今早到国家银行举行和平请愿,要求对其子公司涉嫌滥用权力及未履行解决木屋区居民的居住承诺采取紧急行动。
据了解,在1998年,雪州政府将班村巴板路木屋区土地转移给有关发展商,以解决当地住房问题。然而,超过20年过去,发展商就此事悬而未决,至今仍未为相关居民建造房屋。
居民自1939年以来就居住在这个村庄。在早期阶段,他们获得当局颁发的临时居住许可证(TOL)。如今,发展商在未兑现承诺提供替代安置方案的情况下,将于今年11月10日执行的法庭驱逐令,计划驱逐当地居民。
居民代表指控,90年代政府曾承诺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低价房屋,并要求居民缴付70令吉进行土地测量与规划,但土地随后却被转交给发展商,再交由另一家私人发展商处理,导致原本的安居承诺落空。
居民强调,他们并非“非法占地者”,因为当年社区已有正式地址,门牌及电水服务,如今却被冠上“侵占土地”的标签。发展公司只顾利润无视居民权益,他们不是要求额外利益,而是兑现当年承诺的可负担房屋,并表示将继续维权和反对强制迁迁与不公。
另一方面,居民也控诉有2妇女因拆迁问题而丧命,其中一妇女是早前村委会的秘书,因维护居民权益坚持反对拆迁,后来在一场“入屋抢劫”案中失去性命,但居民不信匪徒单纯抢劫。
居民也补充,今年10月22日,一老妇因房屋拆问题上吊自杀,房子是丈夫生前亲手建造不愿被拆,“与其看著,不如走”。其孩子在海外工作当天恰好返家,她疑似压力与恐惧而轻生,这是长期拆争议造成的严重人道问题。
社会主义党副主席阿鲁表示,发展商原本从雪州政府获得189公顷土地用于为居民建房,但至今未履行任务,反而将土地交给私人公司发展,后者同样没兴建安置住房,如今只愿退还7公顷引起居民质疑。
他指出,“相关土地争议的第44号案件仍在上诉阶段,法官判决书尚未发出,质疑当局怀有‘恶意行动’,在程序未完成前强行推进。该案件预计要到2026年才审理,要求给予居民时间和正当程序。
“居民回家途中,突然遭执法人员上门发放清拆通知,并指现场有陌生人士陪同,居民怀疑对方使用强硬手段。”
“10月23日官方口头承诺只清空空置商铺与无人居住房屋,但10月27日再发新通知,涉及更多住户,让居民质疑信任被破坏。雪州政府早前与发展商会面,却没确保承诺落实。”
他指出,发展商与私人发展商双方之间的关系与责任不清,法庭文件显示土地仍有发展商持有,但项目却由私人发展商推进,政府持续支持却未兑现建屋承诺,同时逐步减少安置地面积,从11公顷降至6至7公顷。
他补充,居民已向办公室递备忘录并已经被接受,希望联邦政府的介入能获得合法安置与公正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