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6日讯)逾60年历史的增江新花园木屋区面临强制拆除命运,法庭下达清空令并于本月23日执行,近20名居民今早在社区工作者余保凭带领下拉横幅抗议,要求撤销3年租约,忧心日后恐沦为无家可归。
该木屋区目前有37间房屋与庙宇,约150人居住,惟商业租户日前成功向土地局申请租赁并获批3年租约;同时根据法庭下达的清空令,木屋区居民被勒令最迟于本月23日上午10时前搬离。
余保凭在增江新花园木屋区记者会上指出,该区木屋已有逾60年历史,属于教育部学校保留地,但根据2040年吉隆坡地方蓝图规划,该地将转型为商业与住宅区。
他表示,土地局去年11月曾致函居民要求搬迁,但未解释原因,居民随后向甲洞国会议员林立迎服务中心求助,却被贴上“霸占者”的标签。

他还批评国会议员应保护人民而非站在商业租客立场,并怀疑林立迎与商业租客律师“有关系”。
“土地局在什么基础下同意合约?明知这里有木屋居民。居民如今面对拆除压力,该往何处去?”
余保凭强调,过去10个月他已多次上诉,包括致函首相署、土地局与吉隆坡市长等单位,但始终无法撤销合约,并呼吁政府勿为个人利益牺牲人民权益。
他说,发展商一般新建工程时会给予赔偿或安排人民组屋,但这次却未见安置计划,反而首次以强硬手段推动拆除。
“我们下周四(18日)将最后一次与相关单位交涉,希望取消合约,让居民能安心生活。”
余保凭指出,该区木屋早在我国独立前已存在,自1972年被划为学校保留地以来因未有需求而一直未建设,并强调,若政府真要建校居民愿意搬迁,因会安排安置,但如今却因商业合约赶走居民又无安顿计划,这是不合理的。

居民诉苦:盼获安置或赔偿
李先生(61岁)表示,该木屋区已居住了4代人,近60年,如今一家五口同住,眼看拆除在即却无处可去,他哀叹若无安置只能与家人一同留守至最后一刻。
“原本林立迎承诺会让居民入住人民组屋,但至今没下文。23日清空当天我们也无处可去,只能待在这里,没有房子就只能和这家一起死(共存亡)。”
另一名居民王柏翔(58岁)表示,该木屋已住了5代人,如今与孩子同住,但因无力负担约4000令吉搬迁费与新组屋租金而陷入困境,他希望政府能安排人民组屋或给予赔偿。
“我年纪大了,借不到钱,还要养一名11岁在读的孩子,另一名工作的儿子薪资也仅够养自己,如今既没有安置方案,人民组屋申请也没有下文。”
其馀居民亦指,虽接获官员拆除通知却未获安置安排,申请人民组屋亦无下文,有者更需负担行动不便家属的照顾压力,只能自掏腰包筹钱聘请律师上法庭争取,希望政府或地主提供合理赔偿。
赖俊权:服务中心曾多次协助申请组屋,居民拒申请致局面僵持
行动党甲洞区国会议员助理赖俊权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居民早在去年11月收到土地局通知后就前来服务中心求助,当时服务中心成立临时委员会并呼吁居民申请人民组屋,也协助向地主商谈,每户可获5000令吉赔偿或安排申请组屋。

他指出,未料部分居民在余保凭带领下上街示威,地主因此认为有外人介入,决定不再与居民谈判;而服务中心则在6月7日再次提醒居民,若不申请人民组屋可能要自行承担后果。
他说,直至法庭于7月下达清空令,服务中心仍愿意协助居民提交组屋申请,但截至目前仅有4户前来寻求协助。
赖俊权强调,居民如今面对的局面,部分原因是因有人劝阻大家拒绝申请,才导致问题拖延至今。
“让居民自己回去看WhatsApp群组消息,就知道当时服务中心说过什么,如今的局面是怎样造成的。”
同时,他指出,根据隆市政局回复,部分木屋单位其实已被出租,并非原本的居民居住,部分人甚至在外另有住家,只有部分长者仍确实居住于此。
对于余保凭怀疑林立迎与商业租客律师“有关系”的说法,他回应若真有证据可直接报警,交由警方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