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8日讯)配合创立130周年与二战结束80周年纪念,吉隆坡广东义山今年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包括抗战主题舞台剧、公祭仪式与学术讲座,以延续南侨机工精神、深化对历史牺牲的铭记,并回顾130年来历经五大阶段的发展历程,积极转型为具备文教功能的历史古迹区。
以纪念立碑传承抗战记忆 文化推动工程不停歇
吉隆坡广东义山副主席李振光说,广东义山今年迎来创立130周年,亦恰逢二战结束80周年,虽两者并无直接关联,但自2008年建立“马来亚二战人民蒙难纪念总碑”以来,每年8月15日举办公祭,逐步形塑出义山对抗战历史的主动承担与纪念责任。
他表示,义山早年出版碑文资料与书籍,揭示马来亚境内逾20座在日据时期殉难华人先辈的烈士碑、蒙难碑与纪念碑,多数掩埋于荒草中未受重视,董事会遂启动史料纪念工程,借此还原历史、回馈华社。
“义山里埋葬著许多名人与未被看见的牺牲者。除了公祭南侨机工,我们今年将一如往年,在马来亚二战人民蒙难纪念总碑举行公祭,因为那里才是马来亚往生人民集体受难的总碑。”
他透露,目前义山已整理超过120座来自全国各地的烈士与蒙难碑,并出版相关书籍记录先辈于日据时期遭遇“三光政策””(杀光、抢光、烧光)的历史创伤,借此推动社会对战争牺牲的反思与铭记。
“我们不鼓励战争与仇恨,但必须铭记历史。”
“3200名南侨机工当年无武装,仅因爱国选择牺牲,这份精神值得后人铭记;纪念碑背后都有血有泪的故事,而不是一个死物,我们的文化推动工程也绝不会停下。”

广东义山迈入第五阶段 从乱葬地蜕变古迹公园
李振光指出,广东义山历经五大发展阶段,从50至60年代杂草丛生、管理混乱、被视为“阴森恐怖”的第一阶段“乱葬期”,一路推进至当前强调文教转型与历史保存的“文化开发期”,展现义山从殡葬空间蜕变为历史文化公园的深度转型。
他指出,第二阶段为“迫迁期”,大约于1996年至2000年间因市中心地段引发迁移争议;第三阶段是“建设与发展期”,开始大规模推动美化工程并设立纪念碑与骨灰塔;第四阶段为“稳定期”,确立管理体系、推行环保清明等措施;而当前则迈入第五阶段“文化开发期”,即展开申遗与文教转型,建立文史资源整合机制。
他表示,如今义山已摆脱过去“阴森恐怖”的刻板印象,推动历史保存与文化转型,强调义山保留下来不仅是延续历史,更关乎孝道精神的维系。
“从前有人忌讳收到义山的信件、扫墓时播放经文避邪,如今社会逐渐理解,义山文化的核心是‘孝道’文化,而非仅仅只是‘殡葬’文化。”
他说,义山多年来致力于公益与教育工作,期盼透过文化转型,让这片土地成为凝聚记忆与精神的所在。

从历史洗礼中重生 广东义山走向国际文化平台
李振光说,广东义山今年迎来130周年,配合南侨机工活动,见证义山自迫迁期事件之后的30年来蜕变为古迹区的文化成果,亦标志著当年董事会在逼迁风波后订下的五大计划已全部落实。
他表示,义山致力推广孝道与文教转型,并于8月16日举办学术讲座,邀请多名博士分享研究成果,这些一系列活动是期望借此提升义山的文化定位与国际能见度。
他指出,广东义山新墓园规划媲美私人墓园,而且收费一致,形象已从过往的殡葬印象转化为社会认同的历史古迹与公共空间。
他强调,义山能从逼迁危机中保留下来,是全体董事会团结一致的成果,如今不仅风水无损,更实现现代化提升与文化价值重塑。

舞台剧《日据烽火·南侨机工马来亚篇》 呈现南侨机工牺牲史
此外,吉隆坡广东义山主席杨博耀表示,今年义山设计的纪念座特别融入“13080”的元素,象征广东义山创立130周年与二战结束80周年,该设计由董事会构思,并在中国订制水晶材料,赋予纪念意义。
他透露,今年迎宾宴将首度呈献主题舞台剧《日据烽火·南侨机工马来亚篇》,时长30分钟,聚焦马来亚抗战历史,讲述南侨机工回国支援中国抗战的背景,以及日军为阻止南洋华人援助祖国而入侵马来亚的历史脉络,剧中也将重现日军实施“三光政策”所造成的悲剧场景。
“我们过去走访了许多蒙难碑、纪念碑与惨死墓地,例如森美兰知知港余朗朗村1474名华裔村民遭屠杀事件,并于去年收集了50多个资料,今年更与大学合作,增加至超过120个。我们希望透过舞台剧唤起大众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与认识。”
他还说,舞台剧目前已超出预期反应,原定1500个席位在开放报名后迅速爆满,目前已增加1000张至2500个席位,首演将于8月16日晚上7时30分开始登场,并视现场反应考虑增设加演场次。
他补充,该剧由20多位志愿者演出,另有扮演路人与死者等临时演员,总人数逾40人,剧中也穿插方言对白,致力呈现南侨机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