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华青呼吁政府聆听青年声音,慎思“青年定义”。前排左起为秘书邓纾琳、副团长郭廷宏、团长罗温杰、署理团长符欣怡、副团长梁丹亮。

(芙蓉23日讯)青年及体育部长提出将“青年”年龄上限调整至30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森美兰中华大会堂青年团呼吁政府聆听青年声音,慎思“青年定义”。

森华青发文告表示,他们理解政府改革青少年政策的用意,欲培养更年轻的领导层,但必须强调此举若脱离现实土壤,将有可能扼杀青年的成长机会,削弱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

文告指出,当前在《大专法令》(AUKU)下,许多在籍大专生仍受限于参与社团、政治或倡议活动,无法全面接触社会实践与公共议题。这意味著,大多数青年真正开始社会参与的时间,是从毕业后才正式展开。

若将青年定义限制在30岁以下,无异于剥夺了他们在黄金阶段发声与锻炼的机会,只剩短短几年去适应、学习与贡献,实属不公。

青年并非只代表“未来”,他们正是“当下的关键力量”。在全国各地的基层组织、社区活动、志愿团体乃至政党中,30至35岁的青年往往是最能承上启下的骨干。他们既保有热忱、理想,又已具备一定的社会历练与资源积累,正是最有能力推动制度改革与社会进步的群体。

森华青认为,必须认清一个现实,当今推动国家发展的许多关键力量,正是通过社团组织、民间团体和青年平台逐步培育出来的。青年透过参与这些组织,学习组织管理、公共沟通、政策倡议与社会责任,逐步从基层成长为具备国家格局的领袖人才。

倘若过早地将“青年”定义限缩至30岁,等同人为地切断了这一批正值成长关键期的新生代的上升管道,阻碍他们继续累积经验、建立影响力。

这不仅影响个人发展,更深远地削弱国家人才储备的厚度与多元性。青年政策的核心,不应只是年龄的划线,而应围绕如何系统性地扶持青年成为国家未来的骨干。

因此,与其设限,不如赋能,让更多青年有机会、有时间,在各类社团与组织中深耕,茁壮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

因此,森华青郑重呼吁政府,第一、应广泛征询各界,特别是青年的真实声音;第二、在重新检讨“青年”定义前,应优先审议《大专法令》等制度性障碍,释放青年参与公共事务的空间;第三、维持现有的年龄上限,让青年拥有充裕的发展时间与参与平台;第四、将焦点放在“如何扶持青年”,而非“如何限缩青年”。

他们也建议,政府应鼓励各大青年社团设立“成年部”或“中坚梯队”(如35岁以上会员组成的延续组织),以衔接青年团与主理会之间的断层,解决青年“毕业即失联”的结构性问题。

眼下,许多组织正面临同样的考验,不少充满热忱、具备行动力的青年,在年届30或35岁、从青年团“毕业”之后,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平台继续服务与成长。

他们既未完全融入现有的高层领导圈,又被贴上“资历不足”、“服众力弱”的标签,导致许多有潜力的青年被迫退出公共事务、转向其他领域。这不只是个体的流失,更是国家与社会错失了一批最有动力与责任感的行动者。

一个健康的人才生态,必须具备“成长阶梯”,而不是“断层悬崖”。从青年团迈入更高层次的组织领导岗位,不应是一场跳跃式的跃迁,而应是循序渐进、制度性地培育与承接。因此,设立成年部不仅是保留青年热忱的出口,更是建立稳健领导梯队的必要机制。

他们呼吁政府在讨论青年政策与组织制度时,正视这类结构性断层的存在,推动“青转成”的制度创新,确保每一位愿意继续服务社会的青年,都有路径可走、有舞台可站、有使命可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落实“从青年中来,到国家中去”的人才培育愿景。

一个国家的未来,不在于如何划分年龄,而在于是否愿意真正赋权青年、信任青年、投资青年。请不要用冰冷的数字限制热血青年的成长空间,也不要用短视的决策削弱国家的长远潜力。青年是国家最具价值的资产,唯有放手让他们参与、磨练、承担,国家才能拥有更广阔、更稳健的未来。

林丽虹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