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日讯)中国一名5岁男童因长期沉迷电子产品,导致视力在短短一年内迅速恶化,眼球黑色部分明显缩小,眼白比例异常增大。经医学检查,确诊为高度近视,伴有散光及弱视症状,医生表示恢复视力的可能性非常低。
中媒报导,自疫情期间居家隔离以来,男童小明每天花费3到4小时使用平板和手机玩游戏,即使生活逐渐恢复正常,这习惯仍未改变。约半年后,母亲和幼稚园老师注意到小明眼睛出现异常,送医检查后发现他的近视度数已达600度。医师指出,过早且长时间近距离注视萤幕,会对尚在发育阶段的眼睛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并大幅提高未来罹患青光眼和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另一个病例是一名5岁男童军军,暑假结束后被父母带来就诊。家人原本以为他偶尔斜视或揉眼只是坏习惯,却发现他平视时一只眼睛的黑眼珠明显缩小,抬头看时还出现“斗鸡眼”现象。医生检查后发现,军军的眼球肌肉已严重变形,造成固定性斜视,视力受损且无法恢复。
军军的视力问题,主要源自长期不健康的用眼习惯。他的父母本身就是重度手机使用者,经常沉迷于游戏和短影片,与孩子互动极少。在军军3、4岁时,还会自己玩玩具,但随著年龄增长,开始渴望参与父母的活动。
有一次,军军被安置在父亲身旁观看游戏直播,一看就是一小时以上,从此对萤幕产生强烈兴趣。之后,他几乎随时能拿到父母的手机,从单纯观看转为亲自操作游戏,甚至获得了专属手机,完全取代了过去的塑胶玩具、户外活动和动画片。不到一年,他就因游戏成瘾,导致视力和眼位严重受损。
医生提醒,幼儿的视力系统尚未完全发育,眼部肌肉、神经及视网膜对长时间的萤幕光线非常敏感,容易引起眼睛干涩、疲劳,进而可能发展成近视、散光,甚至导致眼球结构异常变形。虽然电子游戏能带来娱乐,但过度依赖单一感官刺激,反而不利于孩子智力及大脑多区域的协调发展,长期下来可能会影响学习效果和反应能力。
专家强调,长时间依赖电子产品不仅影响视力,还会改变孩子的社交行为和家庭互动模式。萤幕带来的心理隔阂,使孩子错失与同龄人自然交流的机会,也减少与家人共度时光,进而提高性格孤僻和社交障碍的风险。
眼科和育儿专家都建议,家长应避免将手机或平板当作安抚工具,并以身作则,减少自己使用萤幕的时间。同时,要为孩子制定明确的电子产品使用规范,限制使用时间与内容,每天安排足够的户外活动和团体游戏,促进眼睛及全身的健康发展。即使生活忙碌,也可以利用睡前讲故事或聆听孩子在学校的点滴来维系亲子关系,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从而降低他们对萤幕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