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4日讯)相较于其他灵长类动物,人类伤口愈合速度明显较慢,约只有3分之1。日本琉球大学研究人员在观察肯亚狒狒打斗后,注意到其惊人的伤口恢复力,启发了后续研究。她与同事的新研究推测,人类这种较慢的复原力,或许是祖先为发展汗腺而褪去体毛的独特演化结果。

《自由时报》援引英国科学网站《IFLScience》报导,研究团队比较了人类(近期切除皮肤肿瘤的患者)、4种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狒狒)以及鼠类的伤口愈合速率,包含手术创伤与圈养黑猩猩的自然伤口。结果显示,人类伤口每日愈合约0.25公厘,显著慢于其他动物平均的0.61公厘。受伤对所有生物都是生存挑战,快速愈合能降低感染风险、维持觅食与逃脱能力,至关重要。非人灵长类与鼠类的愈合速率则无显著差异,这暗示人类是在演化过程中发展出较慢的愈合机制。

这项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报告B》的研究指出,此发现显示“在人类身上观察到的缓慢伤口愈合,并非灵长目的普遍特征,并突显了人类可能存在演化适应的可能性。”

根据报导,研究团队提出2种可能解释。其一,人类褪去浓密体毛后,可能演化出更厚的皮肤层以增加保护,但这也使得伤口需要更长时间愈合。其二,人类高度发展的社会支持可能扮演了关键角色。研究团队推测,社群内对年老、受伤或残疾个体的照顾(例如协助处理食物、提供保护),以及可能使用的药用植物,或许共同缓解了伤口愈合缓慢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考古证据似乎也间接支持了社会性因素的重要性。例如,曾发现180万年前失去牙齿、却依然存活到老年的直立人(Homo erectus)老年男性头骨;以及早年受重伤(失臂、颅骨损伤)但仍存活至中年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遗骸,这些都暗示了当时可能已存在某种形式的社群互助。

尽管此研究为理解人类独特的生理与演化开启了新视角,但研究团队也强调,要全面厘清人类伤口愈合缓慢的深层原因,未来仍需整合遗传学、细胞学、形态学、古人类骨骼及现存灵长类数据等多方面证据,进行更深入的综合研究。

蔡美燕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