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17日讯)星巴克(Starbucks)在美国面临的挑战,从过去的“规模扩张”转向“效率革命”。当“第三空间”的品牌溢价逐渐难以维系,面对消费者对高价拿铁的需求减弱,以及同行竞争日益激烈,星巴克美国营收已连续6季同店销售下滑,这是过去十多年少见的长期压力。
为此,星巴克启动了一项规模达10亿美元(约42亿2600万令吉)的重组计划,除了关闭北美表现不佳或难以营运的门市,并裁撤约900名非门市员工,同时冻结与缩减部份未填补的职缺,以期重振销售、提升盈利并降低“后勤与管理”成本。这不仅是一场单纯的裁员潮,更是结构性调整。
据了解,公司主要锁定“无法提供顾客与员工良好环境、业绩不如预期”的门市,关闭消息引发外界震惊,也象征著品牌必须割舍“形象门市”的无奈。
2025财政年第3季(截至6月30日止),星巴克营收达95亿美元(约401亿令吉),按年增4%,略优于分析员预期。然而,净利却年减46.8%,仅5亿5830万美元(约23亿5900万令吉),显示成本结构与门市效率恶化。经调整后每股盈馀为0.50美元,符合市场预期。
同店销售数据更凸显压力,按年减2%,降幅高于市场预期,并且这是连续第6季下滑,主要源于美国客流量持续减少。北美地区门市总数约1万8300家,包含美国与加拿大的自营(约60%)和特许(约40%)门市。根据监管文件,公司预期大部份关闭门市会在本财政年结束前完成,使直营门市数量净减少约 1%。
外媒评论指出,虽然重组显示星巴克正努力削减开支,但对一家在全球拥有4万1000家门市、员工人数高达36万的巨头来说,华尔街或许更期待的是规模更大的精简与效率改革。

“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
进入2020年后,美国咖啡行业竞争加剧,加上通胀压力抬高生活成本,以及年轻人饮食习惯与消费习惯改变,咖啡市场变成“价格敏感、效率至上”的时代,品牌故事与文化符号的重要性大幅下降,星巴克的“文化溢价”开始弱化,必须重新找到能支撑高价咖啡销售模式的理由。
对此,星巴克首席执行员尼科尔(Brian Niccol)去年9月上任后,就提出了“重返星巴克”(Back to Starbucks)计划,包括全面改革星巴克美国门市、增加更舒适的座位、缩短顾客的等待时间、改造多模型的门市,尝试挽回品牌体验优势。
专家强调,这场重组本质上是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
分析员指出,北美咖啡市场几乎“人手一杯”,咖啡市场高度饱和,美国咖啡门市数量已超过3万8000家,当中又以星巴克占比最大。在这种市场,开新店不再等于获取新客,而是彼此抢市占。这意味著, 谁能更高效地经营存量比“谁能快速开店”更重要。
“价格过高”最大隐忧
星巴克宣布重组计划后,不少分析员质疑关店与裁员并不能改变“价格过高”的问题,尤其面对瑞幸(Luckin)等竞争对手的廉价策略,才是公司最大隐忧。
专家认为,重组本身并非万灵丹,转型过程不仅成本高昂,还需要时间消化。例如环境投资、店面翻新会短期挤压赚幅。更棘手的是,顾客早已对星巴克的“客制化到极致”点单流程“苦不堪言”,排队时间拉长,顾客体验下降,员工压力倍增,才是重整计划急需处理的根源。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简称大摩)的测算则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倘若星巴克重组顺利推进,以长期来看,每年约可节省超过3亿美元(约12亿6800万令吉 )的营运成本,但短期的“阵痛期”在所难免。对公司而言,这是一场“回归基本盘”的战略调整,意在重新奠定效率与体验的基础。

“高单价”成海啸第一排
自2020年起,星巴克在美国市场开始频繁涨价。《CBS》曾报导,星巴克曾在4个月内涨价3次,部份产品价格在一年内上涨了20%。《华尔街日报》分析指出,“价格”是影响消费者不再常去星巴克的因素之一。
现今,美国通胀压力逐渐加剧,美国自2024年至2025年实质可支配所得成长进一步放缓,使得中产阶疑与年轻族群对“高单价咖啡”愈发敏感。以星巴克多年热销的招牌季节商品“南瓜拿铁”为例,大杯售价已超过6.5美元(约27.47令吉),这价格就是位于高单价区块。
同时,星巴克还面临“两端夹击”,低价市场与便利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瑞幸、Dunkin、快餐咖啡所主打的便宜快速等瓜分,至于新兴特色品牌,包括荷兰兄弟(Dutch Bros)、Scooter‘s、Blank Street则以免下车点餐(drive-thru)、应用程序(App)行销和快速出杯效率,更符合“效率至上”,牢牢吸引Z世代。
分析员直言,星巴克今日所面临的挑战,并非单一市场波动,而是整体竞争逻辑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