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6日讯)中国“金九银十”消费旺季结冻,9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与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双双下滑,显示通缩压力持续,内需疲软与贸易紧张对消费者与企业信心造成冲击。
根据外媒报道,尽管中国9月出口成长反弹,但北京与华府新一轮的贸易措施及威胁,再次引发对中国就业市场与通缩加剧的疑虑。中国决策者迄今尚未推出大规模刺激措施,因担心股市泡沫恐导致2015年的股市崩盘重演。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9月CPI年减0.3%,减幅虽较8月的下滑0.4%有所好转,但仍高于经济学家预期的按年减0.2%。PPI年减2.3%,较8月的下滑2.9%,减幅缩小,并符合经济学家预期。
中美摩擦加剧疲势
中国生产者物价已连跌3年,重创制造业的获利,这些企业因美国贸易政策而饱受生产干扰之苦;而在美国的关税措施对中国出口造成压力之际,疲软的消费者需求则加剧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凯投宏观中国经济学家黄梓纯说:“我们预料今年与明年中国的CPI及PPI仍维持通缩格局,决策者现在对通缩问题较严肃看待,但我们怀疑他们提出的供给端解决方案,在欠缺大规模需求端的支撑下能否奏效。”

打击“内卷”效果有限
中国政府今年加强打击各产业的惨烈价格战,包括采取行动控制工业产能,甚至警告将关闭产量超过规定的工厂。
经济学人智库(EIU)经济学家徐天辰指出,鉴于内部需求疲软,相关措施不太可能立即拉抬CPI;而CPI的稳定性仍然脆弱,尤其因为房市尚未复苏,劳动市场依然疲软。
荷兰国际集团(ING)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宋琳也表示,第3季成长动能放缓,加上又一个月陷入通缩,显示货币宽松政策仍有可能,“因此11月仍是观察潜在宽松的有趣窗口”,如果与美国的贸易谈判进展不顺利,中国人民银行将有更多弹药来支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