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伯尔尼8日讯)“日本制造”曾经一度称霸全球,但如今日本的企业生产力和获利能力却远不及瑞士。日媒指出,瑞士的平均月薪高达110万日圆(约3万零500令吉),远远领先日本,其薪资差距背后并不仅是货币强弱的问题,而是“生产性与企业竞争力”的落差。
日媒认为,当日本企业仍在陷入价格竞争、拼薄利时,瑞士早已建立“高附加价值”的经济体系,即使产品昂贵,依然畅销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高价却永远供不应求”的劳力士(Rolex)。
生产力先进国垫底
根据日本生产力中心的数据,截至2023年,日本劳动生产力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8个成员国中排名第29位,而2022年曾跌至第31位,尽管2023年排名有所回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在七国集团(G7)中更是自1970年以来一直垫底。
日媒指出,瑞士人口仅约900万人,却展现出惊人的经济韧性,其关键在于产业结构极度多元,包括农业、制造、建筑、商业、金融到服务业,形成均衡的经济分布。若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依产业细分,日本与瑞士在规模与人口上相似,如今却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1989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排名中,日本位居榜首,瑞士位居第2,但此后日本的排名稳定下滑,到2024年名列第38名。至于瑞士,其排名一度下滑,但自2008年以来一直维持在前5名,过去5年一直位居前3。

货币强弱不影响竞争力
数据显示,日本最低工资将从2023年10月1日起调高至1004日圆(约27.80令吉),首次超过千圆门槛。尽管日本最低工资每年呈现小幅上涨,但瑞士的最低工资水平却比日本高出4倍多。
分析员认为,日本曾在1980年代曾以“Made in Japan”横扫世界,但现今却陷入停滞,企业生产性与回酬率普遍落后于瑞士,常常陷入削价竞争。相比之下,瑞士凭借的是更高的效率与创新能力,其经济哲学也十分清晰,就是“品质本身就是竞争力”。这种策略让企业得以以更高的薪资吸引人才,同时保持获利能力与社会稳定。
此外,瑞士不依赖单一产业,在面对全球市场波动或金融危机时,就能有效分散风险、维持稳定。这也解释了为何瑞士在高工资、高生活成本的情况下,仍能维持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