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巴塞尔1日讯)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数据显示 ,人民币的全球交易量已飙升至折合每日8170亿美元(约3兆4420亿令吉),10年来紧逼英镑的趋势得以延续。
该行3年一度的调查发现,人民币目前占全球汇市交易的8.5%,高于2022年的7%。
作为交易量排名第5的货币,人民币与位居第4的英镑正在拉近距离。英镑的占比从12.9%下降到了10.2%。
分析员认为,人民币交易量激增的背后,反映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结算安排的多元化,以及“去美元化”趋势下,部份新兴市场国家积极寻求以人民币进行双边贸易与金融合作。这使得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市场的地位不断提升。
尽管如此,今年人民币国际化的指标还是发出了喜忧参半的讯号。例如,在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人民币8月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占比降至2.9%,远低于去年同期的4.7%。
美元仍是主导货币
另一方面,全球外汇市场在今年4月交易金额规模达到破纪录的每日9兆6000亿美元(约40兆4400亿令吉),较2022年同期大幅增加28%,突显在贸易战与地缘政治紧张背景下,汇市波动进入极端化。
国际清算银行指出,美元依旧是全球外汇交易的主导货币,参与比例达到近九成,稳固其核心地位。
相比之下,欧元与日圆的份额在近两年维持相对稳定。欧元仍是第二大交易货币,但市占率并未出现明显突破;日圆在避险需求下保持一定活跃度,但份额已呈现边际下滑。
避险需求推升交易量
报告指出,交易金额创新高的一大驱动力,是全球对衍生性金融商品及避险工具的需求显著增加,特别是在美国与主要经济体互征关税、加剧市场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投资者需要透过外汇市场来快速调整部位。
市场观察人士指出,若贸易战与政策摩擦持续升温,全球外汇市场的极端波动将成为常态,而人民币能否超越英镑跃升为第3大交易货币,将是未来几年国际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