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25日讯)全球海运巨头持续增加运力和新开航线,抢进一级战区——亚洲市场,运价战一触即发。
根据法国海运资讯商Alphaliner的统计,从去年8月至今年8月,海运公司投入的亚洲区域运力(不计国内航线)总计增加约13%、高达240万个标准货柜(即20呎当量单位,TEU),今年以来累积增加20条以上的新航线,一些专营亚洲区间航线的新兴海运公司大量冒起。
业界估计,亚洲区间市场聚集逾70家以上的海运公司。
全球最大海运公司——丹麦马士基公司(Maersk)近一年大动作增加运力达约52.3%,在亚洲区间运力部署跃居第2、直逼中国的中远海运(COSCO)。
台湾货柜三雄增加运力
台湾的货柜三雄也持续增加运力,使航网布局更完整,其中长荣(Evergreen Marine)的运力按年增加约17.9%、排名第3;11月将推出中国-印尼-马六甲海峡新航线的万海(Wan Hai)增加的运力约为4.6%、排名第7;阳明(YangMing)的运力增加约6.9%、排名第11,近期也将开出亚洲区间新航线。
业界分析,马士基在亚洲区间运力增加,除了因为与所属双子星联盟推出新的东西向网络,增加亚洲港口间穿梭快线运输之外,也是因为关税战加速供应链移转,亚洲区间市场货量看增。
随著欧美线货量低迷、运价贴近或跌破许多公司成本线,亚洲区间相对稳定的货量与运价,吸引大型船公司增加运力投入。
从原料到商品流动增加
马士基等航商表示,驱动亚洲区间贸易因素很多,首推企业界为了分散营运与采购风险,把供应链不同环节分散在不同区域,导致原料、半成品、机械设备等在区域内交易和流动明显增加。
再者,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CAFTA 3.0)等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为企业打开新市场。为对抗美国贸易不确定性,东盟也预计将在11月与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成员国讨论合作。
东南亚是成长最快的消费市场。今年首7个月,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增加9.4%,估计自3月以来,中国对东盟出口量是对美出口的2倍;越南、泰国、印尼等国因应日益成长的货量和大型船舶靠港需求,加速发展港口基础设施。
然而,业界也示警,随着美国航线低迷、现货市场运价贴近或跌破成本线,大型航商为纾解运力,开始将部份船舶调往亚洲区间航线,运价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