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天津8日讯)台湾泡面种类众多,从在地品牌到进口泡面应有尽有,曾经风靡台湾校园成为统一泡面市场强敌康师傅,因接连负面风波,2017年确定退出台湾市场后,如今就连在中国的销量也逐渐下滑,在中国的风光似乎也在逐渐消失。

“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家台资背景的食品企业,总部位于中国天津,以制造与销售速食面、饮料、糕饼等产品为主,是中国最大的台资食品公司之一。

顶新集团是康师傅的母公司,由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和魏应行4兄弟在台湾创业成立,旗下知名品牌有康师傅、味全、德克士。

1990年代魏家4兄弟决定到中国投资,也让康师傅成为泡面与饮料市场的绝对巨头,其中又以“红烧牛肉面”为经典代表作,搭配瓶装茶饮如冰红茶、茉莉蜜茶,一度横扫两大领域。
2011年,到达康师傅的鼎盛时期,其市值曾一度突破1400亿港元。

2003年康师傅正式进军台湾市场,当时透过取得商标授权,由味全代工生产泡面,品牌在台经营短短十年间打开知名度,然而因母公司顶新集团爆发连串食安风暴受挫。

母公司接连爆发食安风暴

2013年至2014年,顶新油品被验出含铜叶绿素,便被接连爆出“黑心油”与“馊水油”事件,之后传出康师傅精炖葱烧排骨汤面酱包,被检验出使用强冠馊水油,冲击消费者信任。

虽然康师傅本身并未直接涉案,但因为品牌形象重创,民众发起“灭顶行动”强力抵制包括味全牛乳、康师傅泡面等旗下相关食品,顶新后来决定终止授权味全使用康师傅商标,并陆续撤出台湾泡面产线,最终在2017年正式退出台湾市场。

虽然在中国,康师傅凭借低价、广告洗脑以及快速铺货,几乎成为中国泡面的代名词,长期市占率高达40%至50%,为中国第1大泡面品牌,但也逃不过业绩“走下坡”的命运。

中国第一大泡面三大败因

中国媒体归类出3大原因:“产品食安问题引发信任危机”、“品牌形像老化”、“市场结构变化”。

2014年时,顶新黑心油事件爆发,尽管作为顶新集团下辖的台湾“康师傅”并无涉及黑心油生产,但因负面事件持续发酵,且波及到中国市场,最终台湾“康师傅”在2017年1月1日宣布解散,不再生产、销售泡面。

虽然康师傅在中国一直主打大众路线,产品力十足,但却缺少创新力。如今外国泡面渐渐成为热销产品,越来越多创新产品出现,但康师傅销量保证仍靠那几个其经典款:红烧牛肉面、老坛酸菜面、茉莉清(蜜)茶、冰红(绿)茶等,除了包装都不改变之外,就连面体的口感也还是一成不变,销量只能眼睁睁的不断下跌。

受挫外送 泡面变垃圾食物

根据康师傅最新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泡面营收为134.65亿人民币(约79.7亿令吉),较去年同期再下降2.6%,跌幅还高于2024年上半年的1%减幅,显示销售下滑速度加快。

此外,除了泡面市场的激烈竞争,泡面对于现在的消费者来说,早已从曾经的“物美价廉”变成了如今的“垃圾食品”,且食品外送业务的兴起,更是瓜分“康师傅”中国市场的大元凶之一。

根据世界泡面协会统计显示,2020至2023年3年间,中国泡面消费量减少40亿包,从478亿包降至438亿包,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持续下滑,年减8.9%。

中媒再针对泡面销量下滑问题,不约而同提到外卖普及与预制菜的兴起,年轻人开始抛弃“一桶不够吃,两桶吃不完”的泡面;网友说,“6块钱能点一份有肉有菜的外卖,谁还花15块买轻奢方便面(泡面)?”

与此同时,中国泡面也越卖越贵,曾经5人民币(约2.9令吉)以下的经典款,如今涨到6人民币(约3.5令吉);加片肉的轻奢款泡面也已卖到15至20人民币(约8.8至11.8令吉);康师傅与山姆超市合作的泡面甚至卖到79.9人民币(约47令吉)。

根据康师傅最新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高价泡面销售额骤降7.2%至50.92亿人民币。

销量下滑、品牌老化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员朱丹蓬认为,泡面市场的下滑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企业应在产品创新和健康属性上加大投入,否则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曾是泡面与饮料市场霸主的康师傅,如今在消费升级、外送普及、健康饮食与商品多样化竞争的浪潮下,似乎正面临销量下滑与品牌老化的极大挑战。

黄丽珍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