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4日讯)根据全球生活成本统计网站“Numbeo”资料,截至2025年9月,韩国500克吐司平均价格为2.98美元(约12.60令吉),相较于大马每500克平均价格为0.98美元(约4.14令吉),相差约3倍,在全球127个调查国家中排名第10,位居亚洲第一。冰岛、瑞士和美国则分列前三,前9名多数为西方国家。
根据韩国媒体报导,在亚洲国家中,韩国价格最高,其次为新加坡(2.36美元或约10.20令吉)、香港(2.20美元或约9.60令吉)、中国(1.64美元或约7令吉),日本则以1.49美元(约6.40令吉)排名第54,显示韩国吐司价格约为日本2倍。
以盐味面包为例,原产于日本的“Pang Maison”在当地售价约120日圆(约3.40令吉),但在韩国大型连锁面包店售价为2600至2800韩元(约7.90至8.50令吉),一般面包店则为3000至4000韩元(约9.10至12令吉)后段。
价格涨幅高于常见零食
统计显示,今年7月韩国面包消费者物价指数为138.55,较基准年2020年上涨38.5%。同月加工食品价格上涨4.1%,而面包价格上涨6.4%,涨幅高于炸鸡、炒年糕等常见零食。
近期,拥有361万订阅者的经济YouTube频道主持人在首尔城东区圣水洞举办的“ETFBakery”快闪店,再度引发“面包通胀(Breadflation)”讨论。
ETF Bakery以低价提供盐味面包、原味贝果、法国面包等,售价仅990韩元(约3令吉),吐司为1990韩元(约6令吉),引发消费者热烈回响,但部份自营商则抱怨“好像只有我们在卖贵面包”。
多因素综合托高售价
业界分析,韩国面包价格高昂主要原因并非业者暴利,而是人力成本、销售管理费及市场竞争结构所致。国内面包店多采“多品种少量生产”模式,消费者对品质要求高,使烘焙师的人力成本占比达28.7%,远高于食品制造业平均8.1%,而原料成本占比仅50.1%,低于面食、咖啡、饮料及零食。
此外,韩国内烘焙市场竞争激烈,自营店数量从2012年的1万3577家,增至2023年的2万8184家,行销、广告及包装成本增加,也推升价格。大型连锁面包店则以规模经济成为价格标竿,间接影响整体市场。
公州大学经济通商学系洪延娥教授指出:“面包价格是原料、人力、租金等多因素综合结果。”
公平交易委员会也认为,国内烘焙业流通阶段复杂且低效率,零售主导的竞争格局加剧,亟需改善流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