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8日讯)2025年夏季,中国的大学学费正式告别“5000人民币(约2947令吉)时代”,多所高校(大学)学费已陆续上调,有的大学学费涨幅惊人,预告了“万元时代”的全面降临。
这场学费飙涨浪潮,正让中国无数的一般家庭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并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和社会流动性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媒体报导,2025年中国全国已有20多省上调高校学费,平均涨幅10%至15%,部份地区如上海、四川、吉林涨幅甚至达20%至35%。贵州大学将大学部学费从5000人民币上涨至6500人民币(约3832令吉),涨幅30%。云南大学从4200人民币(2475令吉)涨至6000人民币(约3537令吉),涨幅超过42%。北京工业大学则逼近9000人民币(约5305令吉)。
1年学费掏空全年薪资
与此同时,民办高校学费涨得更凶,上海中侨艺术类大学部学费年费4.3万人民币,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专业上涨1万人民币,总费用直逼5万人民币。
研究机构智谷趋势发表的文章指出,这笔费用几乎相当于二、三线城市一般员工半年到1年的工资。对比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4万9302人民币,乡镇居民为1万9605人民币。
这意味著,一个孩子1年的大学学费,足以掏空一个普通家庭的全年薪资。
近年来,中国的学历持续贬值,但学费却在飙涨,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从1999年开始,高校连年扩招,升学率从4%飙升到近60%,大学生人数从1999年的150万人,到2025年的1222万人,增加了近8倍。
高教“蛋糕”变小了
学费飙涨的背后,也凸显中国大学日益加剧的财政压力。2025年中国教育部的高教拨款为1143亿人民币,却比2024年下降了约4.7%。这意味著在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民办学校加速扩张之际,中央财政对高教的“蛋糕”反而变小了。
这场财政压力随之传至省属、市属高校,使得教学预算日益依赖学费维持。某高校财务处人士说:“有些科系的培养成本,不涨价根本活不下去。”
出招弥补资金缺口
为弥补资金缺口,有些公办大学开始将“资源”视作产品出售,包括:将服务收费化,例如图书馆、体育馆、停车场按小时计费。
进行多元化创收,例如建立科技园区、产业集团,搞工程、签合约、拿地建楼。将教学大楼的命名权“标价出售”,例如北京清华大学透过教学楼冠名筹得超8亿人民币。
与此同时,民办高校则采取“扩招+高价+低成本”的模式加速扩张。目前中国全国高校总数超3000所,其中民办高校占比1/4。
这些民办学校背后多为盈利性教育集团,获利惊人,如中教控股和宇华教育的净利分别高达38.7%和47.2%,远远超过多数制造业公司。对这些民办学校而言,一个学生读4年投入的十多万人民币,已成为“稳定的现金流”。
“学历通胀” 学非所用
在学费飙涨的同时,中国大学生正经历著“学历通胀”的严酷现实。从1999年高校连年扩招以来,升学率从4%飙升至近60%。
大学生人数从1999年的150万人增至2025年的1222万人,翻了近8倍。与此同时,学生在大学4年的直接支出早已突破15万人民币(包含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及其他杂费)大关。
但更现实的是,中国社科院数据显示,约33%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新浪教育报告提及,仅26%的人表示现工作与所学专业“吻合”。大量大学毕业生被迫投入灵活就业、营销、服务等行业。“大学文凭不再保值”。
薪资水平不如预期
另外,高校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不符预期。麦可思“2023届就业蓝皮书”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薪为6050人民币,其中57.8%的月收入低于6000人民币,仅有7%“破万”,这远低于许多城市白领的平均起薪线。
中国一般家庭拼尽全力供孩子考入大学,花费4年时间和至少15万人民币的直接支出,以及沉重的机会成本,毕业后却可能只拿到月薪5000人民币的工作。
这场大学学费的暴涨,不再是一次简单的调价,而是一场无声的社会分层测试,深刻影响著中国家庭的未来选择和社会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