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夏天,有一颗“定时炸弹”正在全球股市脚下悄然倒数——美国对等关税暂停机制将于7月9日届满。如果没有奇迹出现,90天的暂缓期将结束,高达24%甚至50%的关税将重新落地,波及范围远超以往。这不是对某个国家的单边惩罚,而是涉及几乎所有主要贸易伙伴。亚洲市场,准备好了吗?

美国再出招   亚洲首当其冲

回顾历史,每当美国挥起关税大棒,亚洲市场总是第一波中弹。2018年、2019年,中美贸易战阶段性升级时,美股尚能靠科技巨头撑场,而亚洲市场却率先大幅下挫。马股、台股、港股无一幸免。为什么?

因为亚洲(尤其是东亚与东南亚)在全球制造链中所扮演的角色,注定其在任何形式的贸易冲突中难以置身事外。全球资金也深谙此理,因此只要风吹草动,资金第一时间撤离的,往往就是这些开放型、出口导向型的新兴市场股市。

以大马为例:
    ‧ 外资持有股市的比例为约 19% ,虽非区域中较高水平,但也足够影响资金流动和价格波动,尤其在全球风险事件中更为敏感。
    ‧ 国内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逾 65%,其中主要依赖美国、欧盟与中国三大市场。
    ‧ 一旦美国恢复高税率,市场立刻预期出口将受压,制造业订单可能减少,本地上市公司盈利下调,进而引发估值重估。

这就是为何即使大马并非“被点名”国家,只要关税机制恢复,马股往往也同步回调,甚至回调幅度更大。

非同小可的“1个百分点”

贸易摩擦升级时,美国股市通常回调1%至2%;而对出口依赖更高的亚洲市场,跌幅往往更深。以往经验表明,富时综合指数在类似情境中,一日内平均回落约1个百分点。

不少投资者可能觉得:跌1%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1个百分点”在股市中意义重大:

    ‧ 对综指来说,1%跌幅即意味著大约15点的下跌,若出现在单一交易日,已足够触发大型股轮番调整,机构调仓,市场信心波动。
    ‧ 更关键的是,这种下跌往往不止是一次性冲击,而是开启一段估值压缩与情绪紧张的连锁反应。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有些“风险事件”,跌的不是点数,而是信心和结构。

谈判成功率低,准备应对波动

目前白宫已明确暗示,不打算再延长90天缓冲期。虽然有个别国家还在谈判桌上努力(例如韩国和欧盟),但要在7月9日前达成一致并不现实。

我的看法是:
    ‧ 全面延长概率低于三成,
    ‧ 更可能出现局部达成协议,其它国家恢复关税的局面。

从市场情绪看,这并不算是好事。投资者将继续面对不确定性,风险偏好下降,资金倾向流向美元、美债与黄金等避险资产。这也意味著:资金撤出亚洲的节奏可能加快,马股短线波动不可小觑。

总结

市场怕的不是坏消息,而是突然的坏消息。7月9日的这个关税节点,不是突如其来,而是早有预告。资金会提前行动,价格会悄悄反应。

不是每一次下跌都能预测,但有些回调,其实市场早已知晓。你是否跟得上节奏,才是关键。

傅炆邦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