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多种心脏疾病演变的最终阶段,代表心脏功能已严重受损。若未能及时妥善治疗,许多心脏病都可能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CVSKL 心脏内科顾问拿督周顺平医生的说明,所谓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正常且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导致血液回流并在肺部积聚液体,进而引发呼吸急促、下肢水肿(如腿部或脚部肿胀)等症状。

在诊断与评估心脏功能时,射血分率(Ejection Fraction,简称 EF)是一项重要指标,用以测量左心室每次收缩时,能够泵出多少比例的血液。正常的EF值介于50%至70%之间;若低于50%,则表示心脏收缩功能已出现异常。

简单来说,心脏就像身体的一个泵,心肌会有节奏地收缩与放松,将含有氧气和养分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当心脏受到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心脏病发作、心脏瓣膜疾病或心肌疾病等状况影响时,其功能便会受到影响。当心脏功能无法应付身体所需时,患者便可能出现气喘、疲劳、水肿等症状,这些都是心脏功能不足的警讯。不过,他特别强调,射血分率(EF)虽然是评估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并非唯一标准。

他同时说道,心脏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简称 Echo)是检测射血分率(EF)主要工具之一。它是一种与一般超声波检查原理相同的无痛无创检查。就像许多⼥人在孕期会在腹部进行超音波扫瞄一样,心脏超音波利用超声波探头发射波束,透过反射回来的讯号,清晰呈现心脏的结构、运动状态、大小及跳动情况。检查还能判断是否存在瓣膜逆流或其他异常结构,帮助医生全面了解心脏功能。整个检查过程约半小时,操作简便且不会带来任何疼痛感。对于初次接受此项检查、或心存疑虑的患者来说,其实就如同一次普通的超音波扫瞄,非常安全且无需担心。

部分患者属于射血分率保留型心衰(HFpEF),即使 EF 处于正常范围,仍可能出现心衰症状,如呼吸急促、下肢水肿等。因此,诊断心力衰竭时,不能单凭射血分率来判断。他解释,包括心脏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简称 Echo),用以评估心脏结构与收缩功能;以及血液检测脑利钠肽(BNP 或 NT-proBNP)浓度,借此判断心脏是否处于压力或衰竭状态,同时结合(如呼吸困难、脚肿、不能平躺)一起判断才是完整。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

预防心衰:控制三高!维持良好生活作息!

CVSKL 心脏内科顾问医生法伊札(Dr Wan Faizal)指出:“预防永远胜于治疗。要避免走到心力衰竭这一步,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并积极控制心血管危险因子,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他补充,虽然心力衰竭多见于老年人,但年轻族群也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或心肌病变(Cardiomyopathy)而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的情况。

针对“COVID-19 是否会导致心力衰竭”的疑问,法伊札医生表示,COVID-19 确实有可能引发心肌炎,进而导致心脏功能受损,但这类情况并不常见,主要取决于个人体质与免疫反应。至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方式,法伊札医生说,药物治疗仍是主要手段。

其他治疗则取决于心力衰竭的成因,例如若由于冠状动脉阻塞所致,可能需要进行心导管检查、放置支架或进行搭桥手术;若为心脏瓣膜问题,则可考虑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若与心律不整有关,可能需要植入节律器或植入型心律转换器(ICD),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考虑用于特定族群的病患。

至于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可以考虑植入人工心脏辅助装置(LVAD)或心脏移植。不过他坦言,在马来西亚,心脏移植的资源相当有限,主要受限于器官捐赠率偏低。不过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药物治疗已能有效控制病情,许多病人在接受规律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生活品质也随之提升。然而,他也提醒,仍有不少患者在病情稍有好转后便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甚至恶化,这是心力衰竭治疗中相当常见且必须严肃看待的问题。“心力衰竭不是普通感冒,它虽无法完全治愈,但可以稳定控制。”他强调,治疗心力衰竭的三大目标包括:缓解症状、降低死亡风险,以及减少住院次数。

心力衰竭可以被逆袭?

针对外界常提及的“心力衰竭平均生存期为五年”说法,他则进一步说明,这仅为统计数据,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这只能作为参考,而非绝对定论,实际预后仍取决于个别患者的病因、治疗反应以及整体健康状况。”至于“心力衰竭是否等同于心脏癌症”的疑问,他也澄清指出,两者性质截然不同。“癌症会扩散,而心力衰竭不会,因此不能混为一谈。”

访问结束前,两位医生皆不约而同表示,虽然目前药物或多种现代技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病患的生活质量,但一旦发展为心力衰竭,治疗会变得非常复杂。病患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可能终身依赖,而且生活品质会受到影响。

拿督周顺平医生指出,根据临床数据显示,良好控制血压可大幅降低心脏衰竭的风险,减幅高达 50%。“在过去还没有降压药的年代,很多人因为长期血压过高,让心脏长期超负荷运作,最后导致心脏衰竭。”他强调,现代医疗已可透过早期介入和稳定用药,有效控制高血压,延缓甚至预防心脏衰竭的发生。

对于部分病患担忧“长期服用高血压及糖尿病药物会不会导致肾衰竭?”的问题,他则表示,这样的顾虑可以理解,但事实上,更多时候导致肾功能恶化的真正元凶,并非药物。因此他再强调,定时服药控制血压、稳定心脏功能和糖尿病指数是预防心肾恶化的关键。如果随意停药,让血压失控,反而会更快导致心脏与肾脏双双恶化。

【医生资讯】

CVSKL心脏内科顾问拿督周顺平医生

https://www.cvskl.com/cn/doctor/dato-dr-david-chew-soon-ping/

CVSKL心脏内科顾问医生法伊札(Dr Wan Faizal)

https://www.cvskl.com/cn/doctor/dr-wan-faizal-wan-rahimi-shah/

 

(KKLIU 3042/Exp 31Dec2027

林珮璇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