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数码时代,儿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地使用互联网,但这种连通性也使他们面临重大危险,包括儿童性虐待材料(CSAM)。
大马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MCMC)目前已采取积极措施打击儿童性虐待材料,与Meta(面子书、Instagram)、谷歌(Google)和字节跳动(TikTok)等全球科技公司合作,确保非法内容能够迅速被删除。
此外,大马通讯委会还与大马皇家警察、国际刑警组织和网络犯罪部门合作,追踪和起诉涉及制作或传播儿童性虐待材料的犯罪分子。
作为这些努力的一环,大马通讯委会在屏蔽和删除网站、社媒平台和网络论坛上的非法内容方面发挥著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马来西亚的网络空间对儿童安全。
对儿童剥削零容忍
大马通讯委也会透过“恋童癖行动”(Ops Pedo)体现了打击网络儿童剥削方面的承诺。这是一项大规模行动,旨在摧毁马来西亚的儿童性虐待材料网络。
该行动与警方合作开展,逮捕了多名嫌疑人,并查获与制作和传播剥削性内容相关的数码证据。
“恋童癖行动”对于识别和起诉儿童性虐待材料相关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传递了马来西亚对儿童剥削采取零容忍态度的强烈信号。
此类行动凸显对持续的数码监控、公众意识和严格执法的迫切需求。
根据终止亚洲旅游业儿童卖淫组织、国际刑警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马来西亚骚扰伤害》(DisruptingHarminMalaysia),我国约94%的12至17岁儿童在过去3个月内使用过互联网,其中96%的人每天至少使用一次。
调查显示,大多数儿童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社媒(91%)、即时通讯应用程序(90%)、观看视频剪辑(88%)和进行学校作业(86%)。
消除马来西亚的儿童性虐待材料需要警方与通讯委会之间的协同合作。
作为主要执法机构,警方负责执行2017年儿童性侵法令(792法令)在2023年的修正法案,而通讯委会则在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环境方面发挥关键的主动作用。
除了向警方调查提供技术援助和信息外,通讯委会也积极监测和直接处理网络平台上的儿童性虐待材料。
积极删除涉儿童非法内容
大马通讯委会还根据1998年通讯及多媒体法令的监管授权与警方合作,破坏非法内容的传播和访问。
通讯委会的协作行动进一步增强了这些努力。从2022年至今年3月1日,通讯委会成功删除了1427个涉及儿童的非法内容,展现其致力于营造安全网络环境的承诺。
大马通讯委会积极的监管态度,加上警方的调查能力,为马来西亚应对网络儿童剥削和性虐待提供了坚实的框架。
迈向监管网络内容和确保用户安全的重大举措之一,是《2024年网络安全法案》于去年12月11日获得国会批准,12月16日在上议院通过,目前正在等待生效日期。
该法案对社媒平台实施更严格的监管,要求拥有超过800万马来西亚用户的平台获得应用服务提供者准证。并加强了通讯委会的权力,设立了网络安全委员会,并且还成立了网络安全上诉法庭,以处理与网络内容相关的争议。
修订法令加重刑罚
《1998年通讯与多媒体法令》(第588号法令)第233条文的刑罚已进行修订,提高各种罪行的罚款和监禁刑期。
修订前,第233(3)条文下的所有形式的罪行均可被处罚不超过5万令吉罚款、不超过一年监禁,或两者兼施。此外,在定罪后,每持续犯罪一天,还将面临额外1000令吉罚款。
修订后,不同的罪行的刑罚更高。
对于第233(3)款涉及儿童(未满 18 岁)的罪行,刑罚为不超过50万令吉罚款、不超过5年监禁,或两者兼施。持续犯罪的每日罚款仍为5000令吉。
明智点击宣导网路安全
通讯委会还在提高公众意识和推广数码素养方面发挥著重要作用。通过“明智点击”(Klik Dengan Bijak,KDB)计划,通讯委会向家长、教师和儿童宣传网络安全,并鼓励公众通过热线和网站举报任何儿童性虐待材料内容。
然而,挑战仍然存在,包括对WhatsApp和Telegram等端到端加密平台及暗网的使用,使得检测变得困难,犯罪分子不断采用新策略,例如人工智能(AI)生成的内容,这要求当局保持领先并采取先进的网络安全措施。此外,跨境问题也使得追踪和起诉国际罪犯变得复杂。
尽管做出了这一系列的努力,但仅靠法律框架无法完全保护儿童,除非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实施年龄限制和主动监督。要真正保护儿童,需要优先考虑互联网和社媒的最低使用年龄,并促进家长对儿童网络活动的参与。
互联网是教育、社交和娱乐的重要工具,但它也带来了儿童可能无法完全理解的严重风险。如果没有适当的保护措施,年轻用户可能会在无意中接触到不适当内容或成为网络犯罪分子的目标。
因此,国家和家庭层面的数码安全讨论至关重要。
法律严惩但防护仍需多方著力
儿童性虐待材料指任何涉及儿童性剥削的内容,包括图像、视频和数码互动。2017年儿童性侵法令将儿童性虐待材料的制作、持有、传播和推广定为犯罪。该法律确保罪犯面临严厉惩罚,包括最高30年监禁和强制鞭刑。
然而,尽管法律具有威慑作用,但却无法完全屏蔽儿童免受网络威胁。随著互联网的普及,年轻用户更容易接触到有害内容,因此年龄限制和家长指导成为必要的预防措施。
尽管使用互联网有利于学习,但不受限制的数码世界,意味著儿童很容易被误导或被胁迫进入不安全的情况,而家长往往并不知情。这使得家长和监护人,在潜在威胁升级作用之前更加重要。
目前,许多社媒平台要求用户至少13岁才能注册账户,这符合美国的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等法规。然而,这一政策的执行力度较弱,儿童可以通过伪造出生日期轻松绕过年龄限制。
限制年龄防范成瘾
考虑到网络剥削问题日益严重,马来西亚应考虑实施和执行更严格的互联网使用年龄规定。最低年龄限制可以保护儿童免受网络诱骗,减少接触儿童性虐待材料的风险,防止数码成瘾和心理健康问题,并在儿童接触社媒之前培养其数码素养。
学校和家长还可以利用儿童这段被限制使用网络的时间,来教授其如何负责任的使用互联网,确保儿童在接触社媒之前了解隐私保护和网络威胁。
政府还可以与社媒公司合作,引入更严格的年龄验证程序,使未成年人在没有家长同意的情况下更难创建账户。
然而,年龄限制必须辅以家长监督,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家上网就很安全,但网络犯罪分子活跃于多个平台,常常伪装成朋友或导师。
因此,家长必须积极监控孩子的互联网使用情况,使用家长控制工具,教育他们网络安全知识,鼓励开放的沟通,并限制屏幕时间,以防止过度接触有害内容。
积极参与有助于儿童建立抵御网络危险的能力,并培养更安全的数码体验。家长控制不应被视为侵犯隐私,而应被视为确保儿童安全使用数码世界的保护措施。
通过营造一种让孩子可以轻松讨论其网络活动的开放关系,家长能打造一个鼓励信任而非隐瞒的环境。
无论是作为受害者、观看者或不知情的参与者,接触儿童性虐待材料都会带来深远的心理影响。
专家:不当内容毁灭儿童心灵

马来西亚精神健康协会会长兼顾问精神科医生拿督莫汉拉杰表示:“儿童性虐待材料中的儿童会经历长期创伤,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抑郁和身份危机。受害者往往深受信任问题的困扰,害怕公众曝光,并经历长期的情绪不稳定。”
即使是意外接触到儿童性虐待材料的儿童,也可能因此经历心理困扰、对暴力的脱敏,以及对不当内容产生更强的好奇心。这凸显出了年龄限制和家长在参与在防止接触儿童性虐待材料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在年幼时接触露骨内容的儿童在成年后,可能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他们常常对被剥削抱有根深蒂固的恐惧。
因此,早期干预是确保儿童在适龄阶段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关键。
安德鲁进一步解释:“儿童在年轻时接触不适当内容的心理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他们可能会遭受焦虑、抑郁和长期的信任问题。因此,家长、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须共同采取措施,包括严格的年龄限制和家长监督,以防止长期伤害。”
虽然家长监督至关重要,但学校和社区组织也必须在教育儿童了解网络危险方面发挥作用。
全民共创安全数码环境
学校应将互联网安全教育纳入课程,培训教师识别网络剥削的迹象,并为遭遇网络虐待的学生建立明确的报告机制。
在社区层面,应建议家长举办的关于数码安全工具使用研讨会、与执法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合作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以及为网络剥削受害者提供谘询服务。
学校、社区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可以显著加强儿童的数码安全。在指导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互联网方面,教师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在进行网络互动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并且鼓励学生举报可疑行为,而不必担心受到评判,这对于确保网络剥削案件不被忽视至关重要。
目前,马来西亚已采取措施打击儿童性虐待材料,包括要求拥有超过800万名注册用户的所有社媒平台,获得运营准证并遵守监管措施。
通讯委会将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工作,推行更严格的年龄验证措施,并与网络服务提供商合作落实家长控制功能。此外,通讯委会还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公众意识宣传活动,教育家庭了解儿童性虐待材料和网络犯罪分子的危险。
这些监管措施,加上家长的参与,将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安全的数码环境。打击儿童性虐待材料的斗争不能仅靠立法来赢得,也需要家长、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集体努力,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数码环境。